月蓝道家思想网

太极拳的道家思想

  《老子》第二十五章云:“人随地,地随天,天随道,道随自然”。 自然界中存在着真、善、美的本质,我们应该根据事物的自然本质提取自然的本质,不违背自然规律。 这也是道家哲学的精髓。

  而当这个“道”外化为各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时,中国武术界就出现了这样一个产物——太极拳。 “南尊武当,北尊少林”。 这句话无论是习武者还是其他人都耳熟能详。 了解武当武术重内功、以武求道、以武悟道、以武施道、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克制他人,用心不用力,以柔克刚,有修身养性。 具有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功能,是中华武术中的瑰宝。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_道家思想_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在此我尝试探寻老子道教文化与太极拳的渊源。 武当武术太极拳的理论体系植根于中国道教文化的沃土,蕴藏着中国传统哲学的深奥奥秘。 道教与道教的深厚渊源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在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影响下,太极拳练习者认识到不应违背自然规律而盲目练习,而应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自然。 和谐。 一切都要顺其自然,不可强求。

  太极拳的原理源于道教,同时又继承了道教文化,是道教文化的另一种表现。 追溯太极拳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太极拳是在明清道教逐渐衰落的时候形成的。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巧合,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它并不是偶然形成的,而是道教形成的。 这是为自身生存寻找突破口的必然结果。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道教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的又一体现。 与所有文化一样,当道教的某些表现形式受到压制时,就会寻求替代的解释,太极拳是由一些对武术感兴趣的道教理论家以及对道教感兴趣的武术家所提倡的。 成为道教表达的新风口。 越来越多的道士开始通过太极拳的练习获得启蒙。 通过练习太极拳,在追求“太极”武术最高境界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加深了对道家文化的理解。 我想这也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

  老子说:“道生一,道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二”就是阴和阳,阴阳结合而生万物。 谈及太极拳时,陈鑫说:“太极拳名曰太极拳,是无穷的自然运动”。 又曰:“顺其自然,行其自然,合乎人心同性,故为天法,绝矣。”开合无理,动静合自然,这是我之道,纯粹自然。” “强迫”的东西不自然,“强迫”的东西也不自然。 一开一合,一动一静,顺应自然,是太极拳的自然法则。 太极拳简称太极,它用拳术体现天人合一。 俗话说:“拳虽小,太极有道”。 练拳的过程也是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过程。 中国古代哲学家也把天地本来的统一称为太极。 太极是宇宙之根,天地万物之源,这就是道。

  汲取自然精华,是太极拳区别于其他武术流派的最重要特征之一。 例如,太极拳师法自然。 太极拳的每一步都与模仿生物和非生物的结构、形状、气质和能力密切相关。 从武当武术导引、五禽戏、易经筋、八段锦、内功图、太极拳的整个体系来看,模仿自然界各种生命现象的特点是其最重要的特点。

  据说张三丰从喜鹊与蛇的打斗中领悟到了深刻的哲理,并以此创造了武当内家拳,这是对武当武术“自然拳法”的最好诠释。 在命名动作上,太极拳还有白鹤展翅、野马分鬃、金鸡独立、白蛇吐字等。 等等,从这些我们也可以看出太极拳的师法自然。

  太极阴阳鱼图揭示了宇宙浩瀚世界,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都是一分为二、合而为一,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 有人这样解释太极图。 太极图中,一条白眼阴鱼和一条黑眼阳鱼,头尾相抱,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太极”。 至于太极拳图中间的S形曲线,人们认为这是宇宙万物太极运动留下的永恒轨迹。

  众所周知,“阴阳”是老子哲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老子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为二,二为三,三为万物”。 “二”是阴阳两种对立的气体,天地万物通过它结合在一起。 它已形成,最终一切事物都诞生了。 老子以阴阳为基础,提出了存在与不存在、动与静、虚实等许多对立和相互依存的范畴,并认为这些对立的对立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重要的不是两者的对立,而是矛盾之间的统一和协调。 故有“万物承阴抱阳,气相和”和“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辅”之说。

  关于太极创始人的研究存在很多争议,这里不讨论这个问题。 张三丰曾说过:“一阴一阳是道,修行者修阴阳之道。太极之前,本来是无极、鸿蒙、气,混合不可分离。所以,无极与太极的母亲是万物先天机制。二气分,判天地,而后形成太极。二气为阴阳,清浊相交,凝凝凝结,而后万物诞生。人世间,有无极,先天机也入后天,成太极。故万物有无极,无太极无有。有动必有静。有静必有动,动静相依,阴阳分一,同为太极。”

  由此可见道教“阴阳”对太极拳的影响。 例如太极拳的动作、褶皱、变化,都贯穿于阴阳虚实的变化之中。 太极拳的要点是运用气的运行、阴阳的相互交换、筋骨的运动。 手上为阳,足下为阴,手随动而动,形动而心静,阴阳变化,静中有虚,动中有实。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说:“欲灭则必强,欲弱则必强,欲灭则必强;欲灭则必强,欲灭则必强。”想要夺取它,就必须强化它。” 用它。 所谓暮,以弱胜强。”也就是说,如果你懂得了阴阳变化的原理,你就可以利用实战中一切有利的位置、方向、角度、势势,将它们有机地转化和转化。因此,运用太极拳时,要注意温柔,不要用力去战胜别人,要利用动作的轻松、和谐,形成自然,切忌强行进攻。最重要的是切忌用力过猛,一定要全身放松,气血集中,久而久之,自然会练出内力,这种内力很软,遇到敌人的时候,它不包含阻力,能与敌人的劲气伸缩,用动作的轻松、和谐来自然,这样劲力就会不竭而绵绵不绝。《太极拳术解释》云:“太极拳”气功是外柔内刚。 不是心之刚硬,而是心之柔弱。”显然,太极拳的最终目的是以柔克刚,即“柔”中有刚不可攻,而刚中有柔,无边无际。” 当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太极拳强调“后击”,以柔克刚,以静止息。 这也体现了老子“阴阳”观念的影响。

  另外,太极拳的动作意识要求虚实分明,实实是阴阳观念的具体体现。 从意念来看,太极拳的虚实就是意念集中在右手,则右手虚,左手虚。 从动作上来说,实际攻防动作是真,迷惑对手的假动作是假。 从动作部分来看,支撑腿是真的,辅助支撑腿是假的。 在太极拳经典著作中,虚为阴,实为阳。 人们认为,动则生阳,静则生阴。 太极拳的阴阳转化正是追求身心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目的。 这就是追求“道”的境界。

  同样的,也会出现如何连接太极拳的问题。 老子认为,人的心灵本来是空明祥和的,只是被世俗的欲望蒙蔽了双眼,偏离了人性的本性,所以给精神带来痛苦。 要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就需要“清心寡欲”,清净无乐,返璞归真。 就是保持安静平和的精神状态,排除杂念。 练太极拳时,首先要排除情志干扰,排除杂念,集中精神,集中意识,然后引导身体动作,即“以一念代万念”。 要表现出冷静、专注、无私的端庄、庄重的风度。

  金庸先生还表示,太极拳“达虚极静”的心理素质要求,追求自由奔放、保持寂静的精神境界,正是道家“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 “顺其自然”的思想已经渗透到太极拳的理论层面。 其中,“聚神凝气”是指当身体、四肢伸长时,人的精神振奋而集中,气气平静而内敛。 这是一种自然发生的现象。

  吴公藻在《太极讲义》后记中写道:“练太极拳,主要练的不是拳脚功夫,而是意念功夫。说以智取胜,恐怕并非如此,太极拳的最高境界甚至不求发展心灵中的“智慧”,而是培养一种淡而平和的生命状态。它不求以柔克刚,但也不求以柔克刚。”

  因此,当你心里总有对手的想法时,你就不一定能练出太极拳的高水平。 没有平和、安静的心是很难练好太极拳的。 这也可以说是太极文化的一个特点。 当然,道家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并不是唯一的。 比如还有太极拳的“虚引鼎劲”,就是鼎劲时呼吸自然,将心中的念头引向头顶,中间的气自然就顺畅了。 不依靠外力,而是自力更生,是道家“无为而生,自生自死”思想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