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中国宗教研究中心近日获校方批准筹建,将于2019年4月19-21日在西南交通大学西浦校区举办首场学术活动——“早期道教经典研究”工作坊. 工作坊主要围绕明代“道藏”中的三窟(上清、灵宝、三皇子)和正一经,以系列前沿学术讲座的形式进行。 讲座由国际道教研究权威学者、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Stephen R. Bokenkamp教授主讲,三场讲座分别由国内道教专家王家奎、周作铭、王皓月、孙琦、卢鹏智等主讲。该研究领域的学者。 现场,最后进行集体讨论和展示。
【主办】西南交通大学中国宗教研究中心
【时间】2019年4月19-21日
开幕致辞:19日上午9:50-10:00
每日讲座:10:00-12:00、14:00-16:00、16:20-18:20
【地点】西南交通大学西浦校区X1405(1号教学楼405室汉语学院学术报告厅)
【参加者】
Stephen R. Bokenkamp(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国际文学与文化学院教授)
王家奎(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
周作明(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
王皓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主编)
孙琦(山东大学高等儒学研究所文史哲编辑部主编)
卢鹏智(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罗宁(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向忠民(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研究员)
陈平(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国际叙事学会会员)
赵川(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日程】
第一天:4月19日
09:40-09:50 合影留念
09:50-10:00 开幕致辞(吕鹏智)
10:00-12:00 ①讲座《窃听真人真事——《甄高》英译中的问题(一)》
主讲人:博毅主持人:王皓月
14:00-16:00 ② 讲座《偷听真男人——《甄高》英译中的问题(二)》
主讲人:博毅主持人:王家奎
16:20-18:20③ 讲座《《政稿》校对实例》
主讲人:周作明主持:卢鹏智
第 2 天:4 月 20 日
10:00-12:00④ 讲座“《灯真音诀》的编纂与研究”
主讲人:王家奎主持人:罗宁
14:00-16:00⑤ 讲座《叙事学视角下的汉译佛经与道教灵宝经》
主讲人:王皓月主持人:陈平
16:20-18:20 ⑥ 讲座《从《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经》到《太上洞玄灵宝中元玉净玄都大示经》——道教中元节起源新论》
主讲人:卢鹏智主持人:项中民
第 3 天:4 月 21 日
10:00-12:00⑦ 讲座《灵宝经目序》
主讲人:博毅主持人:孙琦
14:00-16:00⑧ 讲座《天师使团遇'三宝窟'——重述六朝道教史的尝试》
主讲人:孙琦 主持人:周作明
16:20-18:20⑨综合讨论:道家经典研究方法
主持人:卢鹏志 主讲人:全体参会人员及听众
#每节课90分钟,提问和讨论30分钟#
【概括】
① 讲座《偷听真男人——正高英译中的问题(一)》
学者们普遍认为,最早广泛采纳佛教思想的道教宗派是公元五世纪的灵宝宗(即所谓的《古灵宝经》),而对佛教最恰当的回应是《灵宝经》中的轮回说。 . 讲座主要讨论分析了南朝齐梁高道士陶弘景(456-536)编撰的《正皋》,力图证明上清派创始人杨喜有已经开始尝试应对外来佛教带来的思想变化。
讲座分为两部分,第一篇阅读材料为《中华道藏》ZH2:357a6-360a/ZH1:222c5-225b。
② 讲座《偷听真男人——正稿英译中的问题(二)》
学者们普遍认为,最早广泛采纳佛教思想的道教宗派是公元五世纪的灵宝宗(即所谓的《古灵宝经》),而对佛教最恰当的回应是《灵宝经》中的轮回说。 . 讲座主要讨论分析了南朝齐梁高道士陶弘景(456-536)编撰的《正皋》,力图证明上清派创始人杨喜有已经开始尝试应对外来佛教带来的思想变化。
讲座分上下两节,第二篇阅读材料为《中华道藏》ZH2:146c11-149a12、ZH2:127a3-127c4、ZH2:168b15-169c12。
③讲座“《正稿》正确读法范例”
《政稿》流传失误多。 有两个校版在本书的校对上做了大量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研究基础,但第二版也偶有不足之处。 文中筛选出若干文献,建议充分参考同时期或后世的不同著作,并加强文本校对,尽可能获得正确的文本。 在文本整理解读中,要综合运用宗教、历史、语言等多方面知识,特别注意《真高》一书中“同字异义”的行业用语和地方口语用语。 .
④ 讲座“《灯真音诀》的编纂与研究”
《正稿》与《灯真印诀》互为表里之作。 所谓“印诀”以分析纲目,“证稿”以口才授之。 不过,在流传《政稿》的过程中,虽由七卷扩充至二十卷,但内容基本完整。 而今明《道藏》中的《灯真印诀》只有三卷,也就是原卷只有二十卷。 四卷八分之一。 调查《灯真印诀》的书写、流传和遗失; 根据各书的引文勾勒出《灯真音诀》的章节结构; 全面清理遗失文献,并对与本书《辨别》有关的疑似道经作出评述。
⑤ 讲座“叙事学视角下的佛经、道教灵宝经汉译”
20世纪60年代以来,叙事学理论迅速发展,成为文学研究的主流方法论之一。 虽然叙事学的研究对象基本上是小说,但佛经、道家灵宝经也属于叙事文本的范畴。 因此,本文希望借助叙事学的研究方法,关注人物、叙事者与故事的关系、叙事者的角色、视角等问题。 以上特点。
⑥ 讲座《从《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经》到《太上洞玄灵宝中元玉静玄度大仙经》——道教中元节起源新论
唐代僧人曾揭露道士刘无待仿佛玉兰盆伪造《大显经》,指出《大显经》提倡的中元节不是道教节日。 现代学者普遍认同这种说法,只有少数人持相反意见,认为佛教的盂兰盆会模仿道教的中元节。 本文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是片面的。 如果仔细考察仪式和日期,就会发现道教的中元节确实一方面是在模仿佛教的盂兰盆节,另一方面也与道教本身的信仰或教义体系不无关系。 道教中元节实际上是结合佛教和道教元素而创造的宗教节日。 是中世纪佛道融合的典型。
⑦ 讲座《灵宝经目序序》
南朝刘宋高道士卢修敬(406—477)搜集整理《灵宝经》,在道教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举动。 他于元嘉十四年(437)所著的《灵宝经序》,是了解其法门的宝贵资料。 尽管如此,学者们往往只关注几个关键句子。 本次讲座拟与参会嘉宾通读全文,集思广益,增进对这一重要序言的认识和理解。
⑧ 讲座《天师出使遇上‘三窟宝经’——重述六朝道教史的尝试”
当前学术界对中世纪道教史的把握,主要依赖于道教经典的发展史。 道教的不同流派衍生出不同的经典传统,如天师道、灵宝道、上清道等。 这些流派的分分合合,构成了中世纪道教的历史脉络。 这种以经典为中心的宗派观点,侧重于“纯粹”的经典,而忽视了数量众多的“杂道经”。 事实上,经典传统的差异并不意味着信仰群体的差异。 无论六朝还是唐朝,道教的根基都是天师道。 “上清派”、“灵宝派”并非与天师道并立的“派系”,而应视为天师道产生或吸收的“新思想”。 道藏中保存的大量混合道教经文,是“灵宝化”或“上清化”天师道教存在的证明。
⑨综论:道家典籍的研究方法
小组讨论东西方不同学术传统的道经研究方法,包括西方学者研究道经的方法(伯夷、孙起),日本学者研究道经的方法(王皓月),以及中国学者研究道教经典的方法(王家奎、周作明、赵传、陆鹏之)。 经过比较分析,我试图提出一个初步的结论,即借鉴古典文献学、话语或文本语言学、历史学三门学科的方法,是研究道教经典最稳妥、适用、最准确的科学方法。
(具体参会信息请下载附件《会议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