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鼻祖是谁眉县太白山中王兴理道长的传说与古籍中的描述相比仿佛在物品上留下了深邃的印记
我回忆起王兴理道长的故事,一个在1932年1月6日出生的河北塘沽人,他于1960年选择了华山王母宫作为他的修行之地,师从礼庞法山道长。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王兴理常住眉县汤峪远门口老君洞,从1987年开始,他挂单于眉县钟吕坪老君洞。1989年,他受戒于北京白云观的王理仙方丈,并得到了戒号治道子。在1997年至2010年的岁月里,他在太白山太白庙中寻求心灵的平静。
2002年,一次特殊的机会让他被辽宁千山五龙宫传戒,被尊为八大师之一的引请大师。他一生都致力于宝鸡市和眉县道教的发展,在香港飞雁洞刘松飞先生、谭召先生的大力支持下,他主持修建了钟吕坪八仙殿和太白庙门前石桥,同时收回了太白庙产权,为重振眉县道教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王兴理对当时青年学子的学习与修行感到担忧。他认为当前道教中的戒律过於宽松,传戒成为了形式,而真正内涵则被忽视。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北京东岳庙住持袁志鸿曾经形容过他:“那双炯炯有神的丹凤眼,就像镶嵌在国字形脸上的两颗明珠;耳朵旁边那种适中的巨字形,让人不由自主地就想去探究他的内心世界。”
袁志鸿还提到:“头顶上盘着乌黑发亮的发髻,每一次动作都透露出一种稳重而庄严;唇间及两腮飘拂着乌黑三绺口须,看起来既古朴又不失现代感。”这样的外表让人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真正的人物——不是尘世间俗客,而是仙人降临的人物。当听他轻声慢语讲话,我们才意识到这就是遇见了一位高深的心灵。
因此,我对王兴理这样一个人充满敬意。我相信他的生活和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人,也将继续激励后来者追求更高层次的心灵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