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摆塔文化探秘六耳猕猴守护道观古韵
福州的“摆塔文化”:道教文化与天然道观的共鸣
在这座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地方,传统与现代交织,文化之花绽放。在福州,这里的中秋节不仅仅是庆祝月亮,更是对过去历史的一种回顾和敬仰。这里有一个独特的习俗——“摆塔”,它就像一面镜子,反射着这个城市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据说,“摆塔”的习俗始于明嘉靖年间,当时戚继光平定了闽南地区的大倭患,他凯旋归来,那个时候恰逢中秋佳节。百姓们为了欢迎英雄凯旋,将家中的贵重物品摆放在门口,以此来表达他们对于胜利者的喜悦。这项活动随后在清代也非常流行,被称为“摆塔”。这种习俗,不仅体现了当地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出他们尊敬祖先、庆祝节日的心情。
裴仙宫,是福州的一个著名道观,它建于宋代治平年间,而在明清盛兴之际,就开始举办中秋赏月活动。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在管委会主任陈锦丰道长的领导下,该宫继续传承这一特色活动,即每年中秋佳节,人们都会将各种玩具模型、泥娃娃、小动物等排列成梯形状,一层比一层高,最上面那一层通常是最大的宝塔或灯笼,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一种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逐渐提升的情感体验。
这些精致的小巧模型,如同小宇宙一样,每个都有其独特之处,比如七寸至一尺高的小偶人、八仙和合两仙等,都被精心挑选并且分置左右,以创造一种空间上的错落有致,同时营造出一种既庄严又温馨氛围。而那些用细沙灌满的小盆景,也让人联想到自然界里丰饶多产的情景,其寓意更是一种五谷丰登的心愿。
现在,“摆塔”的意义已经超越了过去,它不再单纯地象征多福多旺,而更多的是纪念戚家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步步高升的人生态度。此外,在特殊的时候,比如疫情期间,这样的活动也能够成为我们向医护人员致敬的一种方式,让大家共同见证传统文化民俗如何不断演变,并以新的形式展现给世人。
总结来说,“摆塔”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手工艺,更是一个连接过去与现在、内涵丰富而又具有教育意义的事物。在这个快节奏、高科技发展迅速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传统活动,与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一次深刻交流,让那些古老而神秘的声音在我们的耳边轻轻响起,让我们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