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天地一指社会万物一马居山道经典语录
很有意思的是,辩论大师庄子不喜欢辩论。这是因为庄子和辩论大师们观察世界的角度不同。俗世之人观察世界看到的是表面现象,而庄子则是站在无限高远的角度,用道的视角,像镜子一般如实反映事物的本质。 俗世之人认为的彼此对立、是非荣辱,在庄子看来,其实没有任何区别,因为彼此对立、是非荣辱,都是出自于人的内心的价值判断,而这种价值判断,来自于人的内心,是偏于一私、拘于一隅的。如果我们读到后面的《秋水》篇,看到庄子写河伯在秋水泛滥时候,觉得“天下之美尽在己”而洋洋自得,但当他到了汪洋大海的时候,这时候才觉得天地之无限,自己不过是井底之蛙而已。因此,我们可以把拘于一己之私的井底之蛙的心态,叫做“河伯型”心态。 在上一节,庄子指出,人类喜欢辩论喜欢判定是非,不喜欢以一种更为宽广、高远的人生观去理解事物,这个事情毫无意义,也无法探究事物真正的本质,而唯有用“莫若以明”的视角,从道家的高度洞彻事物的一切,以达到一个超越了人类有限思维的小小境界。在这一节中,他利用先秦名家的“白马非马”和“指之非指”的辩论,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概念与事物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并且展示了一种新的认知路径,那就是从万物齐一到真理不二。
现在我们终于能明白庄子的意图了。他说:使用一个东西来说明它不是那个东西,比起使用另一个不是这个东西的事情来说明它也不是那个东西,更合适;同样地,用一个具体的事物来说它并不属于某个类别,不如用另一件事物来说它也不属于那个类别。天地就像是这样,它只需要一点点触碰,就能使一切变得清晰;万千生命都跟着这股力量一起舞动,就像它们是一匹神奇的大马一样。
通过这样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到,当人们试图将名与实分开时,他们实际上是在制造问题。而根据我的看法,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称呼任何事情为何许人也。但这并不会改变这些事情本身所拥有的特性。这正是我所追求的一个境界,即我和整个宇宙一样新生,同时所有存在的一切都与我相等。
所以,我这里说的内容其实是在鼓励人们放弃那些基于个人偏见或固执意见上的争议,更倾向于一种更为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接纳不同的观点。我想通过这样的方式传达给大家的是,无需过分纠结於对方是否正确或错误,只需关注如何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这便是我想要表达的人生哲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