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道教文化探秘揭秘摆塔背后的道观之谜与道德经拼音印刷艺术
福州的中秋摆塔文化,源远流长。据说,这一习俗始于明嘉靖年间,当时戚继光大将凯旋归来,百姓为庆祝而举办盛宴,将家中的珍宝摆放在门口。随着时间的推移,“摆塔”活动在清代也非常流行。在那时候,人们会制作泥塑和宝塔模型,以示庆祝,并且在每个层次点燃灯笼,让光芒照耀四方。
福州裴仙宫是这一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者,该宫宇建于宋代,其摆塔活动自明清时期便有起源。改革开放后,该宫由管委会主任陈锦丰道长领导,继续传承这一文化遗产。每当中秋佳节到来,他们都会组织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在空旷的地方搭设桌子,准备各种玩具如泥娃娃、瓷塑人物等。
摆出的主要目的是展示各类孩子玩具,以及制作精美的小巧物品,如铁皮或木板制成的多层高达7至13层的塔模型。这些建筑物被置于靠墙桌中央作为中心,而周围则放置各种小件,如弥勒佛、八仙等,每个都有其独特之处。此外,还有一碟“禾秧盆景”,用细沙和稻谷模拟农作物生长,是对五谷丰登的一种象征。
过去,“摆塔”意味着多福多旺,现在不仅纪念戚家军,更包含了步步高升的寓意。而面对疫情,这一习俗也得到了新的意义——向医护人员致敬。旧有的文化需要更新,同时保持其核心价值,从而让这项传统更加璀璨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