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宗玄先生才是吴筠呢他这位道教创始人
在唐代,中国道教发展至鼎盛时期,外丹学说已达巅峰,其理论被文人诗书所广泛传颂。然而,外丹的副作用日渐显露,其中太宗一代便有不少君子因服用而逝世。面对这一现实,司马承祯和吴筠等人积极倡导内丹学说,以批判外丹之弊,并开创了道教炼养长生内丹派的先河。
吴筠(字贞节),华州华阴(今陕西)人,从小便通经史、尤精于文辞,但未能及第进士。他性情高洁,不随流俗,从十五岁起,便志于修道,与同好隐居南阳的倚帝山。后入嵩山学习,师从体玄先生的潘师正,将上清经法精深地掌握。
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吴筠离开嵩山,游历金陵访道,在茅山隐居多年,又东游天台山。在剡地与越中名士交往,他著有《躁东南》诗歌,被誉为“诗圣”。玄宗闻其大名,即遣使征召他入宫。
当玄宗询问道法时,吴筠回答:“《道德经》的五千言,是最重要的,无需其他。”又谈及神仙事业,他说:“这是隐士们长时间修德所致,不是陛下可行的事。”在京城,每次朝会,都与官员并列座位,但他的陈述仅限于世务,对国家忠心以激烈词语表达,因此玄宗器重他。
李林甫、杨国忠辅政期间,由于朝廷政治混乱,吴筠预测天下将乱,他多次向玄宗上奏请求回嵩山,却未被允许。直到诏令建 道院让他住持传道后,他才得以返回茅山。不久,大乱发生,而江淮盗贼蜂起,于是他再次东游会稽,与李白、孔巢父等文学家交流,以诗相酬和。在荒乱之际,他们生活较为安宁。
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吴筠在越中去世,其友人商议谥号为“宗玄先生”。其生平著作包括《玄纲论》、《神仙可学论》等,以及其他几卷。此外,还有一部《心目论》,阐述了内观自省对于修身养性至关重要性的见解。而他的内丹思想,也成为了后来流派发展中的重要基石。他认为,“守静去躁”是达到长生久视之要,为此提出恬淡无为,不悲不乐,这样才能使元气畅和,最终实现超然物外境界。这一思想影响深远,为后来的神仙可学理论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