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无不为的福州道观探秘摆塔文化之美
福州裴仙宫的“摆塔文化”:中秋节的传统与创新
在明嘉靖年间,福州出现了一种独特的中秋习俗——“摆塔”,据说是为了庆祝戚继光平定倭患的大捷。百姓们将家中的贵重物品摆放在门口,以示庆贺。由于老福州多寺多塔,这些摆设往往以古塔模型为形态,因此得名“摆塔”。这项活动在清代也非常流行,甚至被记载在《闽杂记补遗》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摆塔”成为了福州人中秋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有显耀财富之意,还包含了对祖先的尊敬和对丰收季节的庆祝。在改革开放后,裴仙宫管委会主任陈锦丰道长领导下,这一传统文化得到了延续。
每当中秋佳节到来,裴仙宫都会举办传统摆塔活动。首先,将几张桌子排列好,然后铺上毯子或被单,为孩子们玩具创造一个温馨的小世界。这包括泥娃娃、瓷塑小人物、小动物,以及精巧的小椅子和桌子等。最重要的是,一座高达七层至十三层铁皮或木板制成的小型宝塔,被置于靠墙桌子的正中央,其它物品则围绕其左右和前面展开。
除了这些常规物品,还有一碟或一对“禾秧盆景”,即用细沙灌满水,再铺上稻谷,让其自然发芽,在中秋前夕能长出一二寸的秧苗,这不仅充满生气,也寓意五谷丰登。
过去,“摆塔”象征着家庭繁荣,如今除了纪念戚家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外,它还代表了步步高升的心愿。在疫情期间,裴仙宫还特别为医护人员设置了天使图像,以致敬那些在第一线奋战的人员。这项传统文化民俗应该继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