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摆塔文化修道之境探寻天然道观的道教奥秘
福州裴仙宫的“摆塔文化”:探索中秋习俗与道教传承
在明嘉靖年间,福州独特的“摆塔”习俗便应运而生。据说当戚继光凯旋归来,百姓为了庆祝他的胜利,便将家中的贵重物品排列在门口,这一行为逐渐演变成了摆放古塔模型的盛行活动,因此得名为“摆塔”。清代时期,这一风俗更是流行至极。
施鸿保在《闽杂记补遗》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福州人家中秋夜多供泥塑、宝塔,彩色辉丽、雕镂精工,小则数寸高,大则如塔或高七八尺,作十三层,燃灯其中,层层照灼。”这不仅展示了显耀之意,也包含着对祖先的尊敬和节日庆祝的情怀。
裴仙宫作为宋代所建之地,在明清时期便开始举办摆塔活动,并一直延续至今。改革开放后,该宫院主任陈锦丰道长带领团队,将这一文化传承至今,每逢中秋佳节,都会组织开展传统摆塔民俗活动。在空旷区域搭设桌子,用毯子或被单铺好,再开始布置各种玩具,如泥娃娃、瓷塑小人物、小动物模型等。
这些玩具按照一定规律进行排列,以古式铁皮或木板制成的七到十三层高的小型宝塔为中心,其它物品围绕着布置。特别要注意的是,大型装饰放在后面,小型装饰放在前面,以保持整体协调感。此外,还需准备一碟或一对发芽稻谷盆景,为表达五谷丰登之意而设置。
过去,“摆高”的意义象征多福多旺,现在除了纪念戚家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更有含义深远地寓示步步高升。而在疫情期间,当裴仙宫专门向医护人员致敬时,我们也看到了这个传统习俗如何适应时代变化并展现新活力。旧事新知,让我们一起珍惜和发扬这种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