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在我们道教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同时又是中国宗教史上出现最早和影响最大的劝善书,素有“古今第一善书”之称。《太上感应篇》还是一部蕴含着与社会新思想相结合的道经。从南宋绍定年间,官方就十分重视,并有专门的宣讲人宣讲《太上感应篇》,宋理宗还亲笔为其题词:“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太上感应篇》历经宋、元、明、清,流传日益广泛,久盛不衰。他的劝善思想已深深扎根在人们心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成为我们的信条,并以此作为评价世人行为的重要标准。
《太上感应篇》之所以能产生持久而广泛的影响,为社会各界人们所接受,除上述原因外,还有就是因为《太上感应篇》中,所提倡的善恶之报的思想,乃是先秦以来中国所固有的观念。《易经》文言中早就提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普通人、老百姓都知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之理。这个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遵循着这种法则,违背这种法则,就是违背了道。
目前我们教门发展薄弱,道友们也都非常着急,都想去真正的弘扬道教、度化众生。首先我们要做好“正己”,正人必先正己,己身正不令而行。有了“正己”的前提,才能正人、化人,才能真正的众善奉行。心怎么才能端正呢?那就是依照《太上感应篇》的教诲,端正心态,清净身心,长存正念来鉴定自己,把握自己。时时观察、反省自己,才能认清我们真正应该走的道途,才能提升自己的智慧、锤炼自己的德能、增长自己的道行。有如此之心,恒久修持,才能真正的做到“正己化人,众善奉行”,才是真正的弘扬道法。
在这篇经典道经中,太上指出行善去恶对于长生富贵乃至成仙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求道者只有不懈地行善,必能得到天神的佑护,实现自己追求的目标。《太上感应篇》极力倡导世人在生活中如何行善去恶,并列举了诸善与众恶的条文,作为行善去恶的准绳,。唯有依照太上之教诲,把每一条都对照自己,改恶从善,才是我们真正的智慧选择。这是修道之人,修成正果的根基。所以作为道教信仰者,一个普通人,一个老百姓,唯有明白了解《太上感应篇》的重要性,才能真正的使修道者得修持之大道,使世人能造自己之福,造一家之福,造社会之福,造人类之福!
《太上感应篇》篇幅很短,全文只有1274个字,总共分七大段意,为了有效地劝诫世人行善去恶,列出了26条善行和170条恶行。
第一大段四句话“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为总纲领,包括了全篇的真义。全篇中的内容均是围绕这16个字展开的,提出了人们所遭遇的福和祸,完全是自作自受导致的结果。善与恶的不同表现,一定会得到不同的福祸,为善得福,行恶得祸。也就是说,人的福祸取决于人是行善还是为恶,善与恶在人的福祸之间起决定作用。这是《太上感应篇》对我们大众的训诲,就是提醒我们起心动念是利益他人,还是自私自利?内心是清静还是迷惑?自然与自性契合,无丝毫差错。《道德经》第二十章就提出:“善之与恶, 相去若何?”的问题。善与恶之间到底有多大的差别呢?只不过是一念之差罢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人的一生只要一念失察,一念错误,就会误入歧途,毁掉自己,那将一生后悔莫及善和恶的报应,就像影子一样,随着身形移动,永远不会分离。善和恶是就人心来说,而报应则是就感应而言,有感必有应,善感应善报,恶感应恶报。身形如果端正,影子就端正;身形扭曲歪斜,影子肯定也就是歪斜。俗话说:“身正不怕影子斜”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大段是监督和处罚。太上在此指出,监督世人行为的是天地之神,他们包括司过之神,俯视人间万象的三台北斗神君,暗藏内的三尸神和终日离不开人们生活的灶神。这些神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世人的表现,记录人们的罪过,天曹依照这些记录对为恶者进行处罚。“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对恶人最直接的惩罚就减夺其寿命,直到死亡。而且这些恶人在世间还会遇到各种磨难,磨难也是惩罚的内容,所以说为恶是没有好结果的。这一段是对“善恶之报”的进一步阐述。在这一大段的结尾,“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为恶是不能长生的,要长生必须避开那数百件过失。所以才有了道教特有的辟谷之法,斩除三尸之根,斩除私欲、食欲、性欲等恶念。
那么,哪些行为才是善行呢?这就是第三大段。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等等26条善行,依次施行,就是行善,是合乎道的要求的,道行也就会加深,进入更高境界。这里所列举的善行,是人们在世俗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循的伦理道德。求道修道不仅要靠行善,还要考虑在世俗生活中完成。符合善的要求,就是善人,而天神必将护佑的。太上曰:“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行善能够得到天神的护佑,更重要的是“神仙可冀”,即有希望修成神仙,这是修道的必经之途。“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不仅点明了求仙与行善的关系,而且把善加以量化,从而使我们求道者目标更加明确。
太上已经将主要观点托出:善行是凡人与神仙之间的桥梁,只有行善才能得福,才有成仙的希望。而监督这一切的是各种神灵,处于主动地位的是人自己。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道教认为长生与成仙有很大不同,成仙是求道者的最高理想,这一点在《太上感应篇》中是非常明确的。欲求长生,只要没有过失就可以了,而作为修道者要成仙,则必须做满若干条善行,这就更加突出了作为道教人士行善的重要性了。
《太上感应篇》第四大段,也是最长的一段文字,将人们在世俗生活中,经常犯的170条恶行展示出来。先用“非义而动,背理而行”两句通而言之,然后又详细涉及到世人生活的各个层面,有、经济、家庭、个人品行、对自然界的态度等等,林林总总,面面俱到。在开列了恶行之后,再次强调为恶的后果:“如是等罪,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算尽则死”。并进一步指出:“死有余责,乃殃及子孙。”为恶不仅祸及自身,而且殃及子孙,以抵其罪,其后果是极其严重的。接着,通过对一些具体恶行的讲解,表达了这一观点,以层层推进的方式,把恶的所有后果都展示给人们,以此来警诫世人不要肆无忌惮地造作诸恶。
但是太上并未将人的善恶福祸绝对化、简单化。在叙述完善恶两个方面之后,他开始探讨善恶福祸的起源和相互关系。这就是在第五大段中写道:“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善恶虽是对立的,但人心是可变善可变恶的,这给那些希望回到正路上来的迷途羔羊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只要心存善念或改恶从善,并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奉行,祸完全可以转化为福,因为人心是善恶福祸的根源所在。这里,太上再次突出了人的作用,以呼应“祸福无门,唯人自召”这一主题。祸福转化的观点,将善门向一切人敞开了,这对于人间善业,具有莫大意义。这实际是太上将求道之路指给了世间一切人,体现了太上“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的博大胸襟。所以,只要世人按照《太上感应篇》指引的道路走,就会“加福增寿,添子益孙,灾消病减,祸患不侵,人物咸宁,吉星临照”。
第六段就是文章总结道:“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通过对比,强调了行善为恶的不同结局。而两个“天必降之”,则在告诉人们,善恶之报,昭昭不爽,以此呼应“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一主题。
全篇的最后一句是:“胡不勉而行之?”善恶之报,为什么还不勉励实行《太上感应篇》而去行众善呢?道理已经讲清,那么,就请努力行善,踏上求道之路,以求吉福吧!太上以反问的口吻将此话说出,使此话变得更加含蓄而意味深长。
道教的劝善思想,不仅是弘道的重要支撑,更是中华文化几千年传统美德的积淀。在伟大新时代条件下,中国道教界倡导研读、抄写、讲解《太上感应篇》,大力弘扬宣介《太上感应篇》,服务社会和信众,意义非常重大。这是对自我品德素质的内在升华和提炼,是关注社会、 关注自然以求得和谐平等的生存状态,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和睦相处的纽带。
只要我们明白了“为善招福,为恶招祸”的道理,人人力除身上的种种恶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将会更加和谐安宁。我们每个人都积极响应“正己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思想,尊道贵德,怀慈行善,必定会福慧增长,富贵绵延。倘若以此为要,人人奉行、教门推行、社会流行,必定慈恩广布,善风流行,正气浩然!那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离我们还会远吗?
上一篇上一篇:第七讲-道家思想.ppt 50页 VIP
下一篇下一篇:道教人物普化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