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 这四大思想流派不仅影响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政治统治,而且影响了我国几千年的政治制度。 以及他们所表现出的救世情感和独裁统治,深刻影响着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的深层次心理。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以周王室为代表的旧王室社会等级秩序正在逐渐瓦解。 各种社会力量纷纷登场,进行着丛林法则的欺凌。 面对复杂的形势,先秦人们通过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百家学派从不同角度回答了如何解决社会面临的问题。 他们创造了观点各异、富有个性的理论。 这些学派在学术态度方面有何特点?
儒墨道法、学术态度
儒家学术态度、孔子的排他性、孟子的教条主义
在学术态度上,儒家表现出强烈的排他性和非批判性。 孔子认为他的学说是真理,他的学说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可行有效的。 孔子思想中关于“礼”的内容很多。 他认为夏、商、周礼的核心内涵是稳定不变的,只是随着朝代的更替而略有调整。 孔子对礼的永恒的坚定信念,表明了对自己教义真理的强烈信心。
当别人质疑他自己的学说时,孔子并没有理性地反省自己。 他有时会改变问题,或者掩盖问题,甚至升级为理解上的分歧,甚至攻击对方的人格。 这就是孔子思想的非批判性表达。 。 孔子的治学态度还体现在排他性上。 面对异己思想,孔子并不积极整合,而是主张用政治力量予以消灭。
孟子在治学态度上也表现出明显的教条主义。 一方面,孟子相信自己的理论是真理。 另一方面,他又完全否定其他学派的合理性,对其他学说进行非理性的批评。 孟子宣扬“大之气”,强调“仁义之思”。 仁义与凛然之气相一致。 这就是他自己的理论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当孟子的学说受到质疑时,他表现出了雄辩的才能,他的回答有的令人信服,有的则表现出非理性的态度; 孟子认为异己思潮是社会动乱的根源,有统一社会思想、消灭异己理论的强烈愿望。
荀子认为,他自己的理论是绝对正确的,适用于所有人。 荀子认为,“礼”的核心思想是至高无上的。 礼是万物有序运行的根本保证。 世间万物,若不合礼则皆灭亡。 人的生存和发展靠的是礼仪,而礼仪是衡量一切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面对质疑,荀子并没有反省自己,而是坚持自己的学说。 荀子虽然处于百家争鸣的时代,但他猛烈攻击儒家以外的学说; 与其他儒家学者一样,荀子的思想是教条性的、排他性的。
墨家的治学态度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除了儒家之外,墨家的学术态度也是排他性和非批判性的。 墨子自信地认为自己的理论是绝对正确的。 任何批评自己想法的人都是愚蠢的。 他自己的理论是衡量每个人言行是否正确的标准。 标准与否,就意味着普遍适用; 当墨子的理论面临质疑时,他没有从问题的根源上回答,没有从逻辑或证据入手,而是武断地认为别人的质疑没有根据。 意思是,这种回答问题的方式可以说近乎诡辩。
墨家排外,主张消灭儒家。 墨子认为儒家不尊天鬼,在音乐、舞蹈、丧葬等方面花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 儒家也相信命运。 如今,它是天下大乱的根源。 在墨子看来,儒家思想有很多错误和漏洞,没有存在的必要。 他希望国王能够禁止儒学的传播。 这种排他性、排他性的学术态度,是墨家思想排他性的体现。
道家学术态度,以“道”为最高准则
老子的道家思想也是非批判性的、排他性的。 无论是为了维持个人的精神修养,还是为了稳定社会秩序,老子都希望禁止异己思想; 老子认为,对于个人来说,精神和谐与“道”结合,清静无为才是长寿之道;对于社会和世界来说,“道”是宇宙的终极法则。人们应该“顺自然”,在精神上淡泊安静,私欲少一些,如果学习各派思想,只会增加偏见和忧虑;社会上的异见思潮,不仅使人迷茫,还会造成社会不安定。
老子从“道”的角度批判和否定其他学说。 他认为,其他一切学说都是理智的争论,使人丧失本性,肆意妄为。 那些异己思想不符合至高无上的“道”的特性,消耗人。 这些异见思想危害社会稳定,应该受到统治者的取缔。
法家学术态度:唯有遵循法律
法家在学术态度上也表现出明显的排他性和非批判性。 例如,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认为,在战国时期,只有自己的理论才是治理天下的正道,其他的思想都是无关紧要的。 这是祸国殃民的歪理邪说。 商鞅认为,只有法治才能制服人民,伦理道德不能真正约束人民,法治才是治国之道; 商鞅认为儒家思想充满了漏洞,依靠儒家思想来治理国家的君主只能变得越来越混乱,只有他们才能准确地把握时代的脉搏,只有他自己的治国理论国家完整了。
商鞅认为他的法家思想就像衡量标准一样绝对、客观。 他还用严厉的惩罚和恐吓手段来保证法律的稳定。 因此,面对异己思潮,商鞅也表现出了排他性的倾向。 ; 他主张禁儒,认为其思想不利于富国强兵。
法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韩非认为,法律如同墨绳、规则一样准确、客观。 他的核心主张是依法治国。 法律制度是国家的总体主体和根本制度; 在韩非看来,人的言行符合规律,就能获得名利,不符合规律的人,就会遭受羞辱和灾难; 韩非和商鞅一样,对异见持排斥的态度。
总之,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在学术态度上都是教条主义的,排斥异己,压制异己。 他们都相信自己的理论是绝对正确的,而在面对质疑时,他们都表现出一切非理性的批评都带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
对于一个学派来说,最根本的问题是思想目的。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目的都有一些共同之处。 比如他们都有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感觉,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我们先仔细看看。
儒、墨、道、法思想目的
儒家思想:天下大治
孔子认为,最理想的正义社会是天子治天下、诸侯臣服的社会。 身处乱世的孔子以恢复以王权为核心的等级秩序、重建周礼、实现大治天下为己任。 孟子也把和平统治天下作为自己的思想目的,但孟子的“天下”是一个没有封建封建国家、没有不断战争的统一世界。 另外,孟子认为,在治天下的社会里,仁义的君王拥有绝对的权威,人民的生活也应该富裕,至少温饱问题应该得到解决。
荀子生活在战国后期。 此时的秦国实力强大,具有统一天下的潜力。 因此,荀子的思想以秦国为背景,描绘了统一后大治天下的美好景象。 在荀子眼中,理想的社会是这样的,皇帝公正无私,以礼义治天下。 君爱民,民亦爱君。 士、农、工、商,都各司其职。 然而,荀子相信只有他才能承担这样的使命。
墨家兼爱思想
墨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诸侯国互相攻伐,社会动荡。 身处这种境地的墨子,反对发动非正义的战争,谴责统治者的奢靡好色,希望建立一个人人相爱的天下、国与国和睦相处的社会。 在墨子看来,儒家学者不足以承担治理天下的重任,儒家的治国之道只能使社会秩序更加混乱。
因此,墨家思想的目的就是要实行兼爱。 只有兼爱,才是治理世界的唯一选择。 综观诸子百家的思想,墨子认为,他是唯一主张兼爱的人。 相反,大多数其他思想流派都拒绝它。 墨家认为,只有自己的学说才是统治天下的唯一出路,只有践行自己的学说,才能实现统治天下的使命。 因此,墨家的思想目的也是排他性的。
道家小民小国思想
老子辩证地从“道”的角度观察世间一切,希望一个经常发生战争的社会能够回到最初的状态,回归自然秩序; 在老子思想中,理想的社会是世界被划分为许多人口稀少的小国。 ,回到原始时代,一个有稳定居住地、衣食无忧、远离文明喧嚣、没有战争威胁的社会,一个“小民少国”的社会。 在老子看来,只有这样才符合“道”的特性。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赋税日趋繁重,人民生活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在老子看来,这是社会离道越来越远的结果。 他希望社会回归纯粹、自然的状态。 因此,重建社会秩序,实行《道》中的天下大治,是老子思想的宗旨。
法家思想的目的是统一天下、富国强兵。
商鞅生活在战国中期,这是一个诸侯国兼并、吞并战争愈演愈烈的时期。 商鞅根据时代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政治主张,试图建立富强统一的社会。 商鞅成功地对秦国实施了彻底的变法,为秦国统一了天下。 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已经奠定。 在商鞅眼中,理想的社会是明王当政,一切事务都依法办事,臣民知法守法,君主执法必须遵守法律。 国家大事不能凭一己私欲来处理。 只有这样,国家才能稳定、有序,才能拥有广阔的疆土。 ,军事强盛; 所以商鞅的思想目的就是富国强兵,统一天下。
韩非子生活在战国后期。 商鞅之后,秦国成为强大的法国国家,法律制度逐渐完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百家学派也在数百年的争论中充分讨论了各种未来的计划。 在此形势下,韩非子集法家思想于大成,吸收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提出了更为详细的治国方略。 在韩非子眼中,理想的世界是天下统一安定,有圣君主宰一切事务,整个世界都笼罩在君主的权威之下。 可见,韩非子的思想宗旨是天下一统,君主圣人,法治盛行。 ,一个致力于农业和战争的社会; 这与商鞅的思想目的非常相似。
总之,在先秦时期,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共同思想目的都是统一天下,但实现方式却有所不同。 儒家以德治国,法家以法治国,道家以无为治小国。 公民社会,而墨家则主张兼爱,主张人和国家和平共处。
儒、墨、道、法,治世之道
以儒、墨、道、法四家为代表的先秦百家思想有许多共性,如统一的社会思想、泛政治的思维方式、君主专制、对世界的责任感和救世意识以及学术态度。 以及其目的的教条主义等; 他们的学术态度和思想目的直接影响他们的治世之道。 本文重点分析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学术态度和思想目的。 如何治理天下?
儒家思想强调以德治国,提倡仁政。 孔子、孟子、荀子都认为治理天下最关键的因素是君主。 君主贯彻儒家思想,选拔人才,善待臣民。 在赢得民心的基础上,统一天下,实行大政。 墨家也首先获得了君主的支持来推行墨家政策,选拔人才,实行政治清明。 同时,君主应实行节俭普惠的政策,以树立权威,统一天下,重建社会秩序。
在道教中,要实现天下大治,君主是关键人物。 希望君主提倡无为而治,反对发动战争。 即使发动战争,也必须是有限度的; 法家是以法治国,君主必须综合运用法律和技能来治理国家。 这意味着强化君主的土地,向民众引入农耕制度和战争制度,以强大的国力消灭敌人,进而统一天下,建立君主专制秩序。
概述
笔者认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为了将自己的理想变为现实,都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政治思想; 就儒家思想而言,孔子主张君主实行德政,选贤任能,自上而下治事。 人民受到道德教育。 孟子在孔子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仁政,提出了轻徭小赋和控制人民财产的主张。 荀子主张君主要用礼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建立人人都遵守的规则。 礼仪学会; 这些儒家思想的共同点是,君主可以通过道德教育而不是使用武力来赢得民心、统一天下、维护社会秩序。
墨家还认为,君主推行自己思想的重要性与儒家所主张的不同。 在统一社会思想、利用人才方面,儒墨思想基本一致,但具体实施措施有所不同。 ; 在礼乐教育方面,墨家强调节俭精神,节约社会人力物力,要求君主勤俭治国,推行节葬不享乐的政策。
道家的治国观与儒家、墨家有很大不同。 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君主应以无为而治,维护社会的自然状态。 如果消除那些破坏自然秩序的人,一切就能和谐有序。 道教认同统一天下的思想。 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道教支持有限战争,希望将战争的激烈程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法家希望君主通过严刑峻法来统治臣民,驱使臣民走上农耕和战争的轨道,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只有有了强大的国力支撑,才能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进而用武力统一世界。 ,建立由法律维持的新秩序。 法家韩非的思想与商鞅的思想有些不同。 韩非强调,君主施行法制的同时,也应该用权于臣,使整个国家、整个天下都由君主一人掌控。
透过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治理主张,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的具体内容虽然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治理思路是一致的,即以君主为中心,提倡君主认可的主张。君主本人; 国家只是维持君主统治的机器。 君主掌握了控制社会的方法,就能实现天下大治。 在这些学派看来,君主拥有统治天下的最高权力,人民只是被统治者和被引导者; 他们都片面强调统治者的作用,而忽视人民的积极性。
例如,儒家认为君如风,人如草木; 墨家认为,上善,下必恶;上善,下必恶;上善,下恶。 道教认为,统治者无为而治,人可以返璞归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上述三学派的角度来看,人民是统治者教化的对象; 而在法家看来,老百姓却没有能力考虑社会问题。 他们目光短浅,无知,没有能力参与政治事务。
总之,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都选择了独裁的治国方式。 他们之所以选择这条道路,与他们思想的任意性密切相关。 在他们的思想中,他们表现出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治世态度,而且他们还认为,在治世过程中,只需思想权力的彻底落实就足够了,根本不需要权力制约机制。 这种权力观念就是君主制。 只要君主得到君主的说服和拥护,思想得到彻底贯彻,就能治理天下。
笔者认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在学术态度、思想目的、治国理政方法上都具有鲜明的教条主义特征。 从学术态度上看,这四个学派都表现出了鲜明的排他性和非批判性。 性,他们都武断地认为自己的理论就是真理,绝对正确,不容质疑。 他们都对别人的理论进行非理性的批评,而别人的理论都是错误的。
同时,这四大思想流派也将他人的思想,即异见思想视为社会不安定的根源,并希望用权力来消灭对方的思想。 这种非理性的排他性在追求科学精神的今天是非常不合适的。 。 另外,这种教条主义思想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承传统文化时要注意取精去粗、去伪存真。
从思想目的来看,儒、墨、道、法四家思想的目的都是和平治理天下。 他们积极探索治世之道,不畏艰难险阻,不求虚荣。 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但在继承这四流派时,我们必须看到其中蕴含的教条主义,抛弃它们的独特性和排他性思想; 我们要积极吸收、融会这四种思想的精华,为我所用。
在治世之道上,这四派都认为,只要除掉君主,让君主支持他们的主张,实行他们的主张,就可以实现天下大治。 然而,在他们的思想中,人民没有权利参与政治事务。 百姓只需服从君主的命令,服从官僚机构的管理。 事实上,这也是儒、墨、道、法四家思想中最大的弊端。 在以人为本的今天,我们必须更加关注人民的力量。
参考文献:《论语》、《左传春秋注》、《汉书》、《孟子译注》、《史记》、《左传》、《战国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