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说:道家治国比儒家更有效。 这实在是一个误会。
《道德经》虽然可以算是君王治理天下的一些建议,但在春秋战国的大浪中,由于各种思潮的不断考验,唯有法家真正发挥了强国、统一世界的作用。 然而法家过于严酷,导致了包秦二世的死,天下大乱。
因此,西汉建立后,统治阶级吸取了秦朝暴虐而迅速灭亡的经验,选取了老子的一些思想作为治国指南,即“无为而治”。 ”,让世界人民修身养性,国力快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这是为了“文化”“风景之治”。 这种指导思想以法老和古代偶像黄帝为基础,被称为“黄帝学派”。
很多人认为“黄老学派”是老子的道家学派,因此有道家治国之说。
“黄老之学”到底是什么?
我们知道,先秦时期,百家学派受到老子、道家的推崇,诸子百家百花齐放。 在那个思潮汹涌的时代,各种理论探讨了国家、王权、人民的关系,并提出了各自的治国之道。
其中,老子对旧制度彻底失望,批评甚至放弃; 儒家希望自上而下进行改革,维持不合时宜的旧制度; 墨家与儒家针锋相对,反对宗族礼制的“血缘政治”; 法家崇尚制度管理,漠视人性、人情,冷酷无情。
这些理论各有其闪光点,同时各自的思想局限性也十分明显。 因此,战国中期,以齐国学者为主的稷下学者开始重新思考和讨论。 这个观念被编成一个文件,就是稷下派的《管子》。
稷下学派的思想是“黄老学派”。 老子是主流思想,黄帝不过是一张虎皮拉来做一面旗帜而已。
“黄老学派”与道教有何异同?
事实上,“黄老学派”只是以老子思想为指导,纠正早期各学派尤其是法家的缺点。 由于老子、儒家、墨家还没有进入政治决策的上层,法家作为制度管理学派,在各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过于严格,不适合在桌面上讨论。
老子《道德经》中,“道德经”和“德经”哪个在先? 这涉及到道教内部的纷争。
以《道经》为先的学派,侧重于老子的哲学思想,被视为庄子等老子道家思想的真正传承; 以“德经”为先的学派,注重老子思想的实践部分,后来发展为法家。
“黄老学派”用老子思想纠正了《德经》部分发展起来的法家思想,在国家、君主和人民之间达到了完美的平衡。 他们提出了“道”的概念,他们的政治逻辑是,只有符合“道”的“法”才是合理的法。 也就是说,一切“法”都必须符合“道”。 这显然是对法家过于严厉的“暴政”的软改编。
这种思想是非常先进的。 即使在现代政治观念中,法律法规也必须以人性为基础,是人性的制度化体现。
与老子通过“无为”达到“有为”、“有为”的境界相比,“黄老学派”通过“有为”和“有为”达到“无为”的境界。 黄老哲学的理想政治状态是“无为”。 而“做事”、“做事”都是手段,具体来说就是各种“道法”。
因此,“黄老学派”实际上就是老子思想改造后的法家思想。
强钦所追随的暴力法家的迅速成功和迅速消亡,验证了稷下学派“黄老学派”的相对正确性。 因此,西汉建立后,高层统治者采用了更为务实、温和的“黄老学派”作为建国初期治国的理论基础。
儒家思想是如何掌权的?
汉武帝时期,刘彻为了与信奉黄老学说的窦太后进行斗争,采用了董仲舒修改的儒家思想作为自己的政治哲学。
事实上,董仲舒的“君权神授”、“三纲五恒”等东西与先秦儒家思想相差甚远。 这完全是打着儒家思想的名义,神化皇权,划分阶级地位。 这很适合当时汉武帝的统治需要。 因此,“废黜百家,唯儒”。 儒家思想上台,统治者放弃了“黄老学派”。
但这种放弃只是一种政治姿态,黄老论依然在心中延续。 西汉开始采用“儒法合一”的方法,其实质是“儒法之外”。
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统治方式都是如此。 他们说自己是“儒家”,实际上做的是“法家”。 这两种思想,一明一暗,一刚一柔,上下左右,自圆其说。
尚待完善的“黄老理论”有何用处?
和老子的“道家思想”有什么关系呢?
“儒学”刚刚名声扫地,被骂为“伪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