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泛经验论开始, 然后再看到它蕴含了(一种非传统类型的) 有神论, 乃是怀特海的理路。在哈茨霍恩那里, 在一定意义上, 任何先在性都可以被指定。他指出, 一种先在性可以在两者中的任一方向上展开, 支配的秩序似乎是可逆的。他特意把泛经验论描述为有神论的一种意蕴, 指出: “上帝的观念无疑包含了形而上学的全部内容。”他因此说: “有神论并不是一种世界观的附属物; 仔细想来, 它乃是所有明确的世界观之最有条理的内容。”他还说:“有神论的问题并不是一个另外的问题, 即使是最主要的问题。在根本上, 而且当考虑到其所有蕴含时, 它乃是唯一的问题。”因此, 形而上学可以被称为“对神学的世俗研究”。
经过仔细的思考, 哈茨霍恩坚持认为, 有神论蕴含了泛经验论即一种分有了创造性经验的哲学。如果上帝是具有无限能力的心灵,“那么没有心灵就没有在”。如果上帝是无限的创造力, 那么“没有这种决定论所设定的能力, 就一定没有上帝的显现和在场”, 因而“就没有实在本身”。如果上帝是无限的爱, 那么“没有爱, 就只能是神的完全空场”。
他主张[这听上去有点像路德(Luther) 和巴特(Barth ) ] “有神论应该坚持其立场,而不应使其自身听命于那些在宗教上没有任何创见的哲学”。不仅关于决定论和无生命的物质的各种观念, 而且关于“自我同一只是数量上的同一”的观念, 都被视为无神论的。它除了使人很难理解这些个体如何可能在上帝中以外, 这种观点还把自我同一视为一个不可还原的终极原则, 而非一个可以依据精神范畴来解释的原则。怀特海关于“社会比‘实体’更为基本”的观点, 使我们明白了“分有其他经验, 即‘同情’或依据其更高的、更快乐的形式‘爱’”何以的确是实在之首要的原则。
在表明对哈茨霍恩来说有神论可能来自泛经验论或泛经验论可能来自有神论, 以及对哈茨霍恩本人来说后一种方向可能是占主导地位的方向之后, 我再回到前一种秩序(即从世界到上帝) 上来, 以表明哈茨霍恩的泛经验论是如何支持、甚至蕴含了其有神论的形式的。
从哈茨霍恩的观点看, 一种哲学除非是有神论的, 否则就不可能是一以贯之的。然而,在这一点清楚地得以认识之前, 必须排除两个主要的障碍。第一个障碍是这样一个事实, 即大多数人仍然把有神论等同于传统的或古典的有神论, 即那种不可能得到信任的有神论。如果人们把这种传统的观点当作有神论, 那么哈茨霍恩就是一个无神论者。
他完全赞同大多数现代哲学家的这样一种判断, 即反传统上帝观的论证和“哲学论证一样都是决定论的”。
事实上, 哈茨霍恩一直是传统有神论在20 世纪的主要批评者之一, 他指出了一种理智的、一致的和可信的哲学藉以可能的多种方式。我把它们归结为六个方面。(1) 由于断言上帝决定或至少知道未来, 传统上帝观和我们关于人类自由与责任的预设是相冲突的。(2) 由于肯定一种能够决定世界所有细节的万能的善, 它和我们关于恶的预设是相冲突的。(3) 由于把这种至善观和一种神人同形论的二元论相结合(据此, 只有人类才有内在的价值) , 超自然主义者发展了一种由进化的事实证否了的神定观(a view of divine design) 。(4) 由于用一种无中生有的学说来支持万能说, 超自然主义肯定了这种自相矛盾的时间起源观。(5) 传统有神论把不变的意识归因为上帝, 尽管我们可能认为有意义的意识只能是变化着的。(6)它把上帝说成是一种冷漠的、不可能由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所丰富并为之悲痛的存在; 因此, 它与其自身服务于上帝的律令以及我们关于我们的生活具有终极意义的预设是相矛盾的。哈茨霍恩为这种传统上帝观所困扰的一个原因在于, 它已经通过反作用而导致了彻底的无神论。
然而, 现代哲学成为无神论的哲学, 不仅是传统有神论中所固有的问题使然, 而且也是现代世界观拒斥任何有意义的上帝观使然。在此, 提出以下四个原因: (1) 一种不承认心灵对身体影响的还原论, 当然不会承认从上帝到世界这种“向下的因果关系” (downward causation) , 而且也不会以此为类推。(2) 机械论的自然观不承认神在世界上的影响, 因为只有通过机械碰撞才能相互作用的实体通过一种宇宙心灵或灵魂而产生影响是不可理喻的。根据现代宇宙论, 使世界旋转的是碰撞而非爱。(3) 这种机械论的观点还使得人们不可能理解世界是如何可能存在于上帝之中的。(4) 关于知觉的感觉论拒斥了神在人类经验中的任何在场, 因而拒斥了任何对上帝的直接认识。因此, 把有神论描述为一种可行的哲学, 不仅要克服传统有神论, 而且要克服现代世界观。
对有神论来说, 由有神论的超自然主义和机械论的自然主义所设置的障碍被哈茨霍恩的后现代的泛经验论克服了。这种对泛经验论来说必不可少的有神论, 乃是一种自然主义而非一种超自然主义有神论。这表明, 一个有限事件的世界是必然存在的, 而不是由神的意志任意决定的。一种众多的有限经验的存在和上帝自身的存在一样, 都是自然的。因此, 上帝和世界之间关系的本质乃是实在的一个自然的、必然的特征。因此, 这种哈茨霍恩式的观点不仅表明, 每一个事件都有创造力(即部分地形成自身并影响未来事件的能力) ; 而且表明,每一个事件都有这种双重的创造力的这一事实不只是一个“事实”, 即不只是我们的世界的一个偶然的特征。它乃是实在的一个必然的、自然的特征, 而非神意的一个任意的命令。
因此, 在我们的世界和每一个可能的世界中, 恶的在场便得到了解释。恶来自于众多有限的自由, 而且上帝可能已经创造的任何世界都会有众多有限的自由。恶的可能性乃是必然的。特定的恶虽非必然, 但恶可能产生的可能性却是必然的。我们不能因为上帝没有割断正常的因果关系以防止各种特别可怕的罪恶而指责上帝的美德中存在着缺陷, 因为正常的因果关系乃是实在之自然的、必然的、既有的特征, 它们不可能被割断。上帝影响着每一个事件, 但神的影响总是说服性的, 而不可能是片面的决定。
哈茨霍恩指出, 这种观点不仅解释了一般的恶的可能性, 而且解释了那些人类已经造成并遭受过的极端恐怖的可能性, 自由和危害必然相伴而生, 因为人类比受造物具有更多的自由, 他们必然更加危险, 更能受难。
除了解释了恶以外, 这种观点还清楚地表明, 信仰上帝决没有否认人的自由和人对人的历史过程的责任。我们不可能声称, 任何现状都已经得到了神的安排的认可, 或上帝将采取步骤把我们从我们的愚蠢方式(如拥有核武器和生态威胁) 中拯救出来。
除了不能决定未来以外(上帝甚至不知道未来) , 超越未来的那些抽象特征, 已经由现在所决定了。上帝缺乏对未来之细节的认识并不表明神的缺陷, 因为所有事件都有某种自决的能力, 所以未来并非是完全可知的, 即便是对万能的上帝而言。因此, 未来之部分的开放和我们自己的部分自由(这些都是我们实际上所预设的) , 并没有为这种自然主义有神论所损害。
这种观点同时还克服了上帝的创世观是自我矛盾的这种诘难以及创造与进化之间的冲突。因为有限存在之初始的瞬间是决不存在的, 所以, 我们的世界的创造不是一种基于无的创造, 而是一种“基于先前的世界及其改造的潜能的创造”。神的创造性因果关系(它类似于我们的因果关系) 总是包含着对先前境遇的一种改造, 因而并不蕴含一种自相矛盾的时间起源观。而且, 由于有限的事件必然有其自身的创造力, 所以, 神的创造性的改造总是说服, 而非片面的重组。在其进化的目前状态中, 我们的世界的特征并非只是一种神的产物。因此, 一切物种都显示了早先物种之“变异遗传(descent with modification) ”的迹象这种达尔文式的证据, 并非是反对一个神圣创造者的证据。
尽管我已经提到的关于上帝的各种观念乃是一些哈茨霍恩和怀特海共有的观念(虽然有一些细微的差别) , 但在发展一种一以贯之并十分清晰的上帝观方面, 哈茨霍恩显然超越了怀特海。怀特海明显地把上帝看作一个单一的、永恒的现实实体, 哈茨霍恩则通过和人的灵魂的类比来设想上帝, 因而把上帝设想为一个“活人” ——即经验机遇的一个暂时的社会。怀特海曾经说过, 上帝应该是形而上学原则的主要例证, 而非其例外。
在谈到上帝是一个单一的、与世界互动的实体时, 他似乎又违背了这一理想, 因为否认同时的现实实体能够相互作用似乎是一个形而上学原则。怀特海很明确地把这种现实实体观称为一种形而上学谬误, 然而, 这种描述似乎是适合他的上帝观的。哈茨霍恩关于上帝的新概念则克服了这种一致性的问题。上帝不再是一个具有各种变化关系的永恒现实实体, 而是一系列永恒的神的经验机遇; 而且, 这些神的经验机遇领悟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同时的机遇, 而只是过去的机遇。(当然, 上帝知道通常所理解的“现在”, 因为“过去”包括那些不到10 亿分之一秒前所发生的事件。)
这一新概念还包括了对神的两极性学说的一种修正。用哈茨霍恩的术语说, 传统有神论是“一极的(monopolar) ”。因此, 上帝在某些方面是不变的这种观念意味着, 上帝在所有方面都是不变的。这就导致了先前提到的两个问题: 即一种不变的意识如何可能认识一个变化的世界, 以及一个变化的世界(包括我们的生命) 如何可能有助于不变的完美? 在一种相反的方式中, 某些现代思想也是一极的, 即认为一切皆流。至少, 相对主义的后现代哲学的某些代表把它描述成了黑格尔的一极神学的一种世俗的无精神意义的(despiritualized) 翻版。
哈茨霍恩确信, 怀特海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上帝有两种性质或极性(一是变化的, 一是不变的) 的哲学家。在怀特海那里, 上帝的这种“两极性”类似于一个现实实体的两极性, 即其物理的极性和精神的极性。至于这种类推而引起的问题是否过分了, 怀特海的追随者们并不一致。但不管怎样, 哈茨霍恩则通过使上帝的实在的这两极分别类似于一个人的灵魂的抽象特征和具体状态而避免了这些问题。例如, 上帝的全知全能属于每一个神的经验机遇的一种抽象特征; 它乃是认识一切事物的一个不变的特征。相反, 上帝的具体认识在每一瞬间都是变化的, 因为总是存在着需要认识的新事物。当上帝的抽象极性或本质是绝对不变的时候, 上帝的具体极性则是经常变化的。对的特征(如爱) 来说, 也可以做出类似的区分。上帝的爱是不变的; 而上帝的具体的爱在每一瞬间都在变化, 因为具有新经验的受造物在不断地产生。有了上帝的两极经验之间的这种区分, 就能够克服传统有神论的各种矛盾。我们就能够理解上帝是如何可能在具有一种不变性质的同时认识一个变化的世界的, 我们就能够理解上帝的经验是如何可能为我们的生活所丰富的。
除了克服了传统有神论所固有的许多问题以外, 泛经验论的观点还克服了相信神在世界中的在场是不可理喻的和没有必要的各种现代理由。正如我先前提到的那样, 复合个体的学说被推广到了作为一个整体的宇宙, 其中上帝是宇宙的灵魂。关于复合个体的一般学说(其中因果关系既是向下的, 也是向上的) 使得向下的因果关系(从宇宙的灵魂到它的各个成员) 成为一般原则的一个例证, 而非它们的一个例外。所有个体经验以及个体之间的所有因果关系都包括了感情的同情受这种观念, 表明了上帝是如何可能影响世界并因此而存在于世界之中的, 以及世界是如何可能影响上帝并因此而存在于上帝之中的。特殊的人的知觉在根本上是非感性的这种观念, 则表明了我们如何可能对上帝的实在具有直接的意识。力量和经验及智力的广度相伴而生这种观念, 使人很自然地把世界的灵魂当作其最有力的成员。
除了表明信仰上帝是可以理解的以外, 泛经验论还表明它是必要的。现实世界完全是由部分自由的经验构成的这种观念清楚地表明, 世界的秩序只有通过一个包罗万象的灵魂的观念才可能成为可以理解的。
哈茨霍恩关于上帝存在的其他论证不能从他的泛经验论本身推出。这些论证预设了泛经验论的这样一种证明, 即阐述一种自我一致、并和我们关于自身及世界的知识相一致的上帝观是可能的。但是, 在存在“要求解释生活或经验的某些基本方面”的意义上, 大多数其他的论证表明, 信仰上帝乃是内在于我们的经验之中的。因此, 在一定意义上, 这些论证乃是经验的论证。因为这种主张是有争议的, 在涉及这些论证之前, 我需要先为它们而辩护。
哈茨霍恩常常被认为是一个和经验论者相对立的理性主义者, 而且, 这一特征可以在哈茨霍恩的著作中得到明显的支持。他在科学(它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 和形而上学(其方法应该是非经验的或先验的) 之间做出了明确的区分。形而上学真理或必然真理(如上帝的存在) 通过对意义的一种分析, 被认为是先验的。
然而, 这种区分并没有使我们得出哈茨霍恩的哲学不是以经验为基础的结论。首先, 形而上学只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哲学的一个部分, 哲学包括了对形而上学和特定科学的一种综合。其次, 甚至他的哲学的形而上学部分也是以经验为基础的。正如我们先前看到的, 哈茨霍恩以多种方式论证到, 近来的科学支持泛经验论并反对二元论和唯物论。他还指出, 他首先是通过认识到作为直接所予的自然在本质上是感受的而把握泛经验论的。他进而赞同“现代哲学把概念和知觉联系起来的全部动力(drive) ”, 并赞同一切有意义的观念都来自经验并指向经验这一经验论的原则。当然, 他赞同经验论是一种彻底的经验论, 其中, 非感性的知觉乃是根本的。因此, “经验论的原则”乃是“理智整合(intellectual integrity) 的基础”。和某些经验论者不同, 哈茨霍恩并不否认直接的知觉经验能够而且必须被超越, 但他坚持认为, 它应该只能通过想象的经验因而只能根据知觉中既有的原则被超越。
当哈茨霍恩称形而上学为非经验的时候, 他是在狭义上使用“经验的”一词的。在这种狭义上, 一个“经验事实”乃是一种可能未曾存在过的事态。K. 波普尔的标准是: 一种经验真理乃是一种在原则上可能被经验观察证伪的真理。在这个意义上, 形而上学并不是经验的, 因为它追求的真理是必然真理。由于必然真理或形而上学真理必须通过每一个经验得到阐明, 因而经验观察不可能与之相冲突, 因此就必须用不同的方法来发现它们。在接受了这种狭义的、波普尔式的“经验”的定义后, 哈茨霍恩用“先验的”这个语词来表示适合形而上学的那种方法。
无论把形而上学说成是先验的和非经验的是否明智, 哈茨霍恩已经清楚地表明, 形而上学并不是与经验无关的。称形而上学概念是先验的意味着, 它们不是先于所有经验, 而只是先于经验之特殊的、偶然的方面, 它们不是建立在经验之严格的一般特质的基础上的, 因为它们在任何经验中都得到了阐明, 它们不必通过特殊的实验或在特殊的地方来寻求; 在原则上, 它们可以通过对经验的任何反思而获得。哈茨霍恩在17 岁时就声称, 他决定“至死信赖理性(trust reason to the end) ”。同样, 他完全可以说, 他的方法包括决定至死信赖经验,或者更好一些, 信赖其深层的方面。哈茨霍恩说, 哲学神学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合作去发现“我们共同的人类思想的基础(the bottom layer) 究竟是什么”。这种研究方法可以不叫先验的和非经验的方法, 最好是称之为“深层经验论(deep empiricism) ”, 因为它追寻的是那些在一切经验的深度上和转瞬即逝的事物的广度中的普遍特征。
哈茨霍恩指出, 这个基础可以和J1 洛克所说的“天赋观念”相比较。一个至关重要的区别在于, 对哈茨霍恩来说, 这些观念不是灵魂在创造时的一种超自然的嵌入(a supernature implantation) 的结果(正如洛克同时代的某些人认为的那样) , 而是灵魂在每一瞬间都直接认识或直觉到的。通过拒斥知觉对感知的现代性限制, 哈茨霍恩的后现代哲学才可能对这些普遍的观念给出一种自然主义的解释。相反, 相对主义的后现代主义(它否认有适合于所有人的任何基础) 在拒斥早期现代性的超自然主义的同时, 又继承了其感觉论。例如,R.罗蒂认为, 我们所具有的全部“直觉”都来自传统和教育, 所以,“在我们的内心, 除了我们置入我们自身当中的东西以外, 没有任何深层的东西”。换言之, 我们的所有深层观念在文化上显然是受到限制的。通过把非感知肯定为根本的, 哈茨霍恩的后现代哲学拒斥了超自然主义, 而又没有陷入相对主义。
通过我们的非感性的领悟, 我们都分有了一种共同的信念。在其前概念形式中, 这些信念可以被称为知识, 因为它们就存在于对实在(它总是呈现给经验的) 的那些普遍特征的直接领悟中。
因此, 形而上学的任务只是清楚地阐述, 并使我们更相信那些我们大家已经以一种模糊的、前意识的方式认识了的东西。
每一个人都认识或相信普遍的真理, 乃是我们最深信的那些东西的终极表达。我们可能在口头上信奉一种和这些深刻的真理相抵触的学说, 但我们却不能依据这种学说来生活。例如, 我们都知道, 未来是部分地开放的, 即它只是相对地而非绝对地被决定的。每一个人(包括自称是一个决定论者的哲学家) 都“急于试图决定未来究竟是什么, 即使它在整体上尚未被确定”。甚至动物也通过其行为表明, 它们知道只有相对的决定才是正确的。和实用主义者一样, 哈茨霍恩也指出, 如果一种学说不能生存的话, 那它就不可能是正确的, 而且也没有人真的相信它。
哈茨霍恩把信仰上帝置于同一等级上, 如果上帝作为宇宙之包罗万象的灵魂存在的话,那么上帝作为无所不在的存在“在最顽固的怀疑论者或罪犯的经验中也必定是在场的”。因此, 上帝的实在只能通过自觉“某个论断的底蕴”来否定。例如, 哈茨霍恩主张, 所有的人都知道,“而且在某些问题上也表明他们知道, 我们全部效忠的对象就是上帝”。因此,信徒和非信徒的区别“不过是自我─意识和一致性中的一种区别而已”。哈茨霍恩指出: “关于上帝的这种实在论证, 正是一切试图否定他、并否定某些在实践上必不可少的信念的观点。”
在这些信念中, 包括了对真理、过去、一种内容丰富的理想和对我们的生活的一种终极意义的实在性的信念。除了一种包罗万象的视域以外, 并不存在完全的真理的场所。除了一种宇宙的记忆以外, 并不存在关于过去的各种可信的真理, 尽管历史学家和我们当中的其他人仍在不断地预设关于过去的各种论断可能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除了信仰一种宇宙的理想和进化以外, 我们不可能说明我们的这样一个共同的信念, 即有一种藉以批判人的各种不当的意义或价值的标准。不相信价值─经验的一个宇宙的、永恒的接受者( receiver) , 我们就不可能理解这样一种观念(它乃是我们大家在某种程度上都预设的) , 即我们的经验和决定有一种终极的意义。
哈茨霍恩还根据我们的范畴术语中所蕴含的意义陈述了他的基本论证。善就是“在上帝看来好的东西”。真就是“与一个万能的观察者所经验的东西的一致”; 过去就是“无限的或宇宙的记忆决不可能忘却的东西”; 实在就是“上帝知道的东西”。哈茨霍恩指出, 我们“在我们的基本意义中发现了上帝”。因此, 有神论只是“阐明了那些必须使用的语词、范畴之完整的意义”。
哈茨霍恩坚持认为, 我们之所以预设了所有这些观念乃是因为, 上帝不仅必然存在, 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必然显现在我们的意识中。因此, 有神论内在地显现在我们的基本信念和意义中。一种否定有神论的哲学必然会明确地否定它内在预设的各种信念。所以, 一种无神论的哲学决不可能是一以贯之的。
“上帝”这个语词和传统上帝观的持续关联在此不应导致我们对哈茨霍恩的论证的误解。他不是说, 所有人都深信奥古斯丁、托马斯( Thomas) 或加尔文(Calvin) 的上帝。他事实上是说, 我们的实践的预设表明, 没有人真的相信这种上帝观。没有人能够真的依据一种神的天意说, 这种学说认为, 所有事件都是被决定的, 或者, 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出于好意(for the best) 而生活。而且, 我们的预设(即我们受造物所决定和经验的东西造成了某种终极的区别, 进而是和古典有神论关于神的冷漠性和永远不变的完美性的学说相抵触的) 表明, 我们的生活和上帝即真理和价值的终极标准并无关系。在我们的经验的底层(它在我们的活动中得到了表达) , 我们并不信仰那个上帝。哈茨霍恩表明, 他自己的上帝观乃是对上帝(至少, 我们都含蓄地相信他) 的一种阐述。
通过对哈茨霍恩思想的简要考察, 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形而上学(包括形而上学神学) 具有实践的意义。
(曲跃厚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