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读书晓波。 今天我就继续和大家一起阅读这部全面阐述老子道家思想的经典著作:《老子的智慧》。
在前两篇文章中,我们分享了道教与儒教的区别,以及道教中“道”的深刻含义。 接下来,让我们开始正式分享这本书的内容。 前面提到,作者林语堂先生说,老子的《道德经》分七个部分来解读。 我们也将按照林语堂先生的划分方法,依次解读老子《道德经》全部81章。
今天我们来解读第一部分:道的本质。 它包括《道德经》第一章至第六章的内容。
第一章:共同之路
道可以是道,但又不是道; 名字可以命名,但不能命名。 无所谓天地之始; 存在被称为万物之母。 所以,若总是无事,我要观察它的精彩; 如果总有一样东西,我想观察它的美丽。 此二人同源异名,同曰玄。 神秘莫测,通向一切奥秘之门。
前两句是很多人都知道的,意思是:能用言语表达的道,不是一般的道; 可以用文字表达的名称不是常规名称。 虚无,是天地的本源; 存在是万物创造的源泉。 因此,时时从虚无中观察道的奥妙; 始终从存在中观察道的蛛丝马迹。 虚无与存在同源而异名。 两者都可以说是非常深刻的。 很深很深,它是通向一切奥秘的大门。 正如《庄子》中《至悲游》中庄子所说:道不可名,不可言,不可言。
老子
其中,“道可以是道,但不是道”这句话中的“道”三个字,语境意义不同,但又有着内在的联系。
第一个“道”包括天道和人道。 天地运行的规律(天道)和人间行为的规范(人道)必须通过语言来表达和建构。
第二个“道”是指语言的功能意义。 象形文字“道”代表中国人民在大地上挺立、前行,共同书写了一段绚丽多彩的历史。 这使得“道”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第三个“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也成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 现象世界与本体世界之间存在第一、三“道”的关系。 第三个“道”是第一个“道”的起源和根源。 借用王弼的话来说,他们就是“身体-机能”和“母子”的关系。
“道”这三个字虽然语境不同,但基本含义是相同的,那就是方法、标准、规律。 当然,也包含和谐、秩序等含义。在“方法”方面,老子提出了对立的辩证思想,运用到现实社会中,告诉人们要承认各方面的存在。他人并理解对立面是相互依存的。 这样,就不会出现片面思维和单边主义。
整章都在讲“道”字,它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 道是不可言喻的,是世间万物的本源,是人类行为的准则。 “道”虽然没有固定的形式,但却是宇宙中唯一、绝对的存在。 道的不断变化是宇宙创造的动力。
第二章:相对论
世人都知道,美是美,但这就是恶。 大家都知道好就是好,但是这样就不好了。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辅,长短相辅,高低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就是圣人无为而教而不言的原因。 一切事无迟疑而行,无有而生,无有而成,无有成就,无生而有。 我感觉没地方住,就不去了。
这是老子对万事万物相对性的独特解释。 老子从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低等对立概念出发,阐释了万物的存在是相对的、变化的,这就是所谓的“所谓“反则道之动”。 事物在这种相互对立的关系中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相辅相成。 比如,世人都知道美是美,就产生了丑的观念; 大家都知道善是善,就会产生不善的观念。 没有“有”,就没有“无”,“有”和“无”是通过相互对待而产生的,等等。
因此,正直的人以无为的态度行事; 他让万物自然生长,不做任何事而回应它们; 他种植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他修养万物,不靠自己的能力; 他不做任何事就成就了一切。 以此为功劳。 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不自夸,他的成就才永远不会丢失。
人类社会各种纠纷的根源在于每个人都渴望扩大自己的财产。 因此,老子强调要顺应自然,养育万物,让万物发展自己的生命。 老子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因而各有不同。 当你看别人时,你认为“错”,但当你看自己时,你认为“是”,因为你只审视别人的是非,而忽略了自己的缺点; 如果你能经常反省自己,一切都会明白的。 我们只看到别人的“错”,看不到自己的“错”,所以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 这种“我们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的观念是矛盾的。 因此,是非论生灭,变化无常。
第三章:无为而治
不重贤者,民不战;不重贤者,民不战;不重贤者,民不争; 不珍惜稀有物品,人民就不会偷窃; 不见可欲,民不惑。 故圣人之治,是使心弱,腹强,志弱,骨强。 常常使人愚昧无欲。 聪明人是不会什么事都不敢做的。 如果你什么都不做,一切都会痊愈。
意思是说,不显明自己的德行,就可以阻止百姓争竞; 不珍惜难得的财富,就能防止人民的盗窃;不珍惜稀有的财富,就能防止人民的盗窃; 不表现出对名利的贪欲,就能防止人民的混乱。
所以,圣人治理净化人心的时候,就不会有自以为是的想法; 人民满意了,就没有贪婪;人民满意了,就没有贪婪了。 人心弱了,就没有任性的行为;人心弱了,就没有任性的行为。 人的体质强了,就没有任性的行为。 但是,当太阳升起时,我们工作,当太阳落山时,我们休息; 我们怎么能和别人争论呢?
如果民众保持在这样一种愚昧无知和欲望的天真状态,没有虚伪和欺骗,没有偷窃的欲望,即使有心机深重的阴谋者,也不敢使用诡计。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以“无为”的态度来管理世界,哪有办不好的事情呢?
其中“虚其心,强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往往民愚昧无欲”。 第65章:“古之善者,不以教化民,而使民愚。” 后人常常误认为老子主张“迷惑民”的政策。 其实,老子早就知道人们斗智斗勇给社会带来的混乱。 因此,他主张政治家一方面要保证人民的福祉,另一方面要消除狡猾和虚伪的思想,即“无知”。 ”,消除贪婪的扩张,即“无欲”,希望统治者培养真诚的政治作风,引导人们恢复真实纯朴的民风。这也体现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哲学。
第4章 道之德
道冲,用之未必有利。 元熙犹如万物之本源。 败其锐,解其惑,调其光,同其尘。 战息,似乎是存在的。 不知项帝的第一个儿子是谁。
这就是说,老子所说的道虽然是空的,但其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 其博大之势,犹如万物之主。 它不显露它的锋芒,它用简单来控制复杂。 凡有光亮之处,必如其光; 有污垢的地方,就会像灰尘一样。 别以为它是隐藏的、不为人知的,但它似乎存在于黑暗之中。 我不知道这种道教是从哪里来的。 似乎在天帝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庄子的《至卑游》中,将道比喻为海。 其中庄子讲了一个故事。
孔子
孔子问老子:“今日闲暇,特来请教您,究竟什么是终极之道?”
老子回答说:“先清心去智!因为道深不可言。即便如此,我还是把大概的情况告诉你吧。”
“有形从无形生,有形从无形生,神从大道生,万物从体生。故九窍畜生为胎生,八窍畜生为胎生。”由卵而生,生时无形,死后亦无界限,出无门,无归处,所站之地,正是天地中心,四面八方可达,宽敞舒适。”
遵循“道”的人,肢体强健,思维清晰,耳目敏锐,心不忧愁,盲目顺应万事。 如果没有完美的道,天不能高,地不能宽,日月不能移,万物不能生长。
另外,有见识的人不必有真知,辩士不必有智慧,因为这些都是圣人所抛弃的东西。 惟增长之道不一定增长,减也不一定减,才是道。 对圣人来说是珍贵的。 道深似海。 推之不竭,动万物而不疲。 与此相比,君子之道只是肤浅而已! 受万物支持而不觉疲倦的,就是至尊道。
第5章:天地
天地不仁,视万物为蠢狗; 圣人不仁慈,视百姓为蠢狗。 天地之间,宛若蝎子! 虚而不屈,动而出。 与其说太多,不如保持中心。
意思是:天地没有偏爱,万物自然生长。 他们既不做任何事,也不刻意地创造。 因此,它就像用草做成的狗,用来祭祀万物的生死。 使用后,可能会不小心将其拆开,扔掉,不予理会。
同样,圣人效法天地之道,视百姓为愚狗,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本性发展,让他们自治。 天地之间,真如风箱一般! 如果没人拉它,它就会安静、不活跃,但它的风力发电性质不变。 一旦搅动,风就会喷涌而出。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天地的静止或运动。
“天地不仁”、“圣人不仁”这两个词很容易混淆,但庄子却解释得很清楚。
首先,老子一贯的道教观:道高于万物,运行时是无私、公正的,这与基督教所谓的上帝完全不同。 从中立的角度来看,道就像科学一样无私,没有任何人情可言。
其次,老庄认为道是仁于万物的。 在庄子的著作中,孔子的“仁义之教”常常受到他有意无意的攻击。 因为,在没有仁的世界里,我们不知道“仁”在哪里,却要求人们行“仁”,我们也不知道“义”在哪里,但我们要求人们行“义”。 。
第三,庄子强调人的真爱,优于孔子所说的“偏爱人伦”。
过去的人们一直相信,日月星辰、山川大地都有主人在其上,把周围的一切自然现象都视为生命体。 人类在童年时期常常用自己的形象来理解自己。 自然,依附于自然。 人类投射自己的欲望,将自然拟人化,因此相信自然对人类有着特殊的关怀和爱护。 老子反对这种拟人论,强调天地万物自然生长,并以此说明统治者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让人民自行发展。 “天地不仁”是老子“无为”思想的延伸。
第6章:谷神星
谷神不朽,名曰玄逆; 玄逆之门,谓之天地之根本。 如果持续存在,就不会勤于使用。
意思是:虚空妙道,变化无穷。 能生世间万物,故称“玄逆”。 此深重生门,乃天地之源。 它微妙如微妙,而且它持续存在、永恒存在,而且它的作用越来越活跃,无穷无尽,自天地创造以来一直如此。
这里老子用“谷”、“神”、“玄门”、“天地根”来形容和描述玄虚的玄学之道。 “谷”象征道家的“空”状态,“神”则隐喻“道”。 “万物”、“玄逆之门”、“天地根本”的连续性,表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若执之,则不勤用”,说明道是存在的,道孕育万物,生生不息。
《庄子》也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有大美,而无言; 四时有明显季节,但不讨论; 万物都有其创造的理由,但它们不说话。 圣人懂得天地之大美,懂得万物之理。 所以,至人、圣人,无非是遵循天地自然法则。
庄子
道神是极其微妙的。 它们可以与万物融为一体,但万物的生死、形态却随自然而变化。 因此,我们不知道它的根源在哪里。 我们只知道它自古以来就自然存在。 。
然而,天地四方虽然浩瀚无比,却从来都不是独立于大道而存在的。 秋季动物新生的毳毛虽然极其微小,但它们却可以依靠大道来形成自己的身体。 由此可见,世间万物都是有盛衰变化的,不会永远如此。
同样,阴阳四时按照自然规律依次运行,似乎同时存在又不存在。 它们没有踪迹,却有着奇妙的功能。 万物受其化化、养育,而自己却不自知。 这就是道的根本。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能观察天道自然了。
至此,“道之德”大部分显露出来:道是万物之母,无法命名,更谈不上;道是万物之母,无法名状,更无法言说;道是万物之母,无法名状,更不能言说; 它出现有形,进入无形; 它既不行动,又无法表达,是一切众生的深不可测的源泉。 它是公正无私、无所不在的。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晓博读书”或者分享给您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