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主要人物之中博大如山真人关尹子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人物的重要性因种种原因而被低估,道教的河上公和关尹子便是这样的人物。根据被低估指数排列,关尹子的位置可能排名第一。
《庄子·天下篇》提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代道术中的关尹和老聃听闻这股风气而欣赏它。在《庄子》中,关尹被称作“博大真人”,并且他的地位甚至超越了老子。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写道:“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当周朝衰落时,老子离开了那里,并来到了关市。当时的关令尹喜说:“你要隐居起来,将我的书著作下来。”于是老子就写成了《道德经》,一共五千余言,然后离去了,不知其所终止。
在《史记》的记载中,则将他称作“关令尹喜”,这是唯一一位继承了老子的衣钵的人。然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关”并不姓“关”,而“尹”则是周代的一个官职,所以我们通常把他称作文始真人,而不是姓氏。如果我们询问他的确切姓氏,那么答案已经无从得知。
关于名字中的“喜”,首次出现是在《列子·仲尼》篇里: 关尹喜说:“我没有固定的住处,我形象随着万物显现,就像水一样动态,就像镜面一样静止,就像回声一样响应。因此,这就是我的道路——它如同万物之外。但万物却违背这条道路,而这条道路却不违背万物。不善于追求这条道路,用耳朵、眼睛、力量和心灵都无法达到。这正符合先秦文献将官职与名字结合起来称呼人的习惯,如帝舜、巫咸、轮扁等。而汉代的某些记录误以为他姓“简”。
由于古时候人们对他的尊崇,他又被称作文始真君。他还著有九篇文章,其中发挥了两部重要经典。这部作品后来在南宋时期才重新发现,并成为后世的一部重要典籍,即后来的《文始真经》。
通过先秦文献中的多个地方,我们可以看出關尹子的主要思想。他认为最好的生活状态是遵循常规,无论发生什么都不感到惊讶或恐惧。他也强调保持内心纯净,不依赖于外界事物,因为这些事物都是会变化的。他的这种思想体现了一种虚无主义,即即使最伟大的存在也不过是一瞬间的事,而且永恒不变的事情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目标。在这个意义上,他主张通过修养自己的内心,使自己变得更加纯洁,从而能够融入自然界,与宇宙合一。
东晋时期的一位哲学家葛洪曾评价關尹子的作品,说它非常深奥难以理解,但同时又能激发人们思考。此外,《百科全书》还将關尹果书放在與《道德经》的前面,这显示了其书籍的地位高达极高水平。在中国宗教传统中,關 尉(或者叫做關玉)是一个非常受尊敬的人,他的地位仅次於孔夫差,在许多宗教仪式中都会与孔夫差一起祀奉。而一些内部丹药修炼派别则视之为祖师,对其进行崇拜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