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道教三大祖师爷图绘成像展览开幕王兴理道长亲赴祝贺
我先是想起了王兴理道长,一个在1932年1月6日出生的河北塘沽人。他于1960年选择了华山王母宫作为他的修行之地,那时他还是个学徒,师从礼庞法山道长。接下来,他在1960至1986年的二十六年里,一直住在眉县的汤峪远门口老君洞。这段时间里,他深刻体会到了道教的精髓。
随后,在1987年,他又搬到了眉县钟吕坪老君洞,这里的环境更加幽静,让他能够更好地专注于自己的修行。在1989年,当北京白云观的王理仙方丈给予他受戒的时候,他接受了一名为治道子的戒号。
1997至2010年的十三年间,王兴理道长定居太白山太白庙,这段时期对他的修行有着重要影响。在2002年的某一天,辽宁千山五龙宫传来消息,将其请为八大师之一的引请大师。这个荣誉让他的名字响彻四方。
然而,在2011年的7月1日,也就是他生命中的一次转变,当下的羽化成为了众所周知的事实。尽管如此,他的一生仍然以宝鸡市和眉县道教发展而著称。正是因为香港飞雁洞刘松飞先生和谭召先生的大力支持,以及他们资助下的项目,如钟吕坪八仙殿和太白庙门前的石桥建设,以及收回太白庙产权等措施,为当地重振了道教文化的根基。
此外,王兴理道长对于青年人的培养也非常重视。他认为当前社会上的许多事物都缺乏真实性,而传戒更多的是形式上的存在,而不是内涵深厚的事物。这一点也是他多次强调并努力改变现状的一个方面。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北京东岳庙住持袁志鸿曾经形容过王兴理 道长:“最初看到他,我就被那双炯炯有神的丹凤眼吸引。那张脸仿佛有些像吕祖,每一细节都透露出一种古雅与高洁。他身材高约一米七五,有着健康而充满活力的气质。”
这种描述让我联想到一个真正理解了生活的人,一位不仅仅是尘世间凡人,而且似乎拥有超越常人的智慧和力量。我记得每一次听到他的声音,每一次见到他的笑容,都仿佛是在看待一个不同寻常的人,就像站在奇迹面前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