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八大真人中博大如山的关尹子与神秘莫测的张道陵齐名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人物的重要性因种种原因而被低估。道教中的河上公和关尹子便是这样的人物,而如果我们计算被低估指数,关尹子的确实名列前茅。
《庄子·天下篇》中提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这正反映了古代道术的精髓,其中关尹和老聃闻其风而悦之,他们都是古时博大真人的代表。
在《庄子》中,关尹被称作“关尹”,并且排名在老子之前,被誉为古时的博大真人。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里,则称他为“关令尹喜”,这是司马迁根据史料记载唯一接受老子的衣钵传人的人物。
然而,在先秦文献中,“关”并不姓“关”,而“尹喜”的名字也是如此。“喜”这个名字首次出现于《列子·仲尼篇》,其中描述了文始真人的思想:“在己无居,形物自著,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故其道若物者也。物自违道,道不违物。”
后世对文始真人(即關尹)的尊崇程度可见一斑,他所著九篇经典,即今所谓的《文始真经》,至南宋才开始流传。此外,《汉书·艺文志》还记录了他的另一部著作——九篇经典,但原版早已散失,只有后世托作版本流传下来。
關於關尹子的思想,可以從先秦時期多部經典如《庄子》、《列子》、《吕氏春秋》等書籍找到記載。他們都強調修養身心、達致無為自然之境界,如 《庄子·天下篇》的記載:“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關於他的修行法則,也包括養氣、守性、含德等內容,這些思想體現了一種柔弱謙卑與空虛無毀相結合的心理態度。
後來,一些學者將這些思想總結為「贵清」,指出關於君子的修养應該追求清晰透明的心靈狀態。在東晉時期的一位學者葛洪評價說:「方士不能到,先儒未曾言,可仰而不可攀,可玩而不可执,可鉴而不可思,可符而不可说。」這種評價顯示了對關於君子的深刻敬佩和理解,並且認為他的作品是極其難以企及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