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欲则刚的人怎么对付曾国藩养生的得与失道教文化探索天然道观的智慧
曾国藩的养生之路,既有得意时光,也有失意时刻。作为大清名臣,他注重养生的方法,对后人颇具启示。但遗憾的是,他仅活了62岁,这与晚年生活无奈、养生不当是分不开的。
在饮食上,曾国藩主张少食、素食、清淡。他日常生活中多以素食和蔬菜为主,一直坚持“夜饭不用荤,以肉汤炖蔬菜一二种”。即使军务繁忙,也会选择“常食老米粥以疗脾亏”。他告诫子弟“夜饭不荤,专食素,亦养生之宜”,这也是崇尚俭朴的一种方式。他深知“脾胃为人后天之本”,因此避免肥鱼大肉,以免损伤脾胃。少吃、少油腻,可以养护脾胃,让身体健康长寿。
曾国藩还注重精神涵养,最明显的体现就是他的早起习惯。祖辈们都提倡早起,而曾国藩更认为:“早起为养生第一秘诀。”通过晨练,可以振奋精神,使身心调和,对于公务繁重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这一习惯也影响到了他的幕僚和将领,以及后来的许多人。
体育锻炼对于曾国藩来说同样重要。他每天坚持饭后走一千步,还教导子女要亲自动手,如种菜、织布等,不依赖奴仆。此外,他强调出门要多走路少坐轿车,即便是儿子少年体弱多病,也被要求每天早晚各步行五里。久而久之,体质逐渐改善。
书法与围棋在曾国藩看来也是很好的生活方式。他把书法视作一种培养忍耐力的方法,每日临写百字,将浮躁收敛于心。在危机紧张时刻,他可以通过围棋转换思维,放松情绪,并且镇定心神。尽管这些活动舒缓,但效果却显著,而且适合长期进行。
然而,在晚年的某些方面,曾国藩可能过度劳累或过度伤神。一方面,由于战争的巨大压力以及内心深处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他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担,这对于一个已经患有肺病的人来说,是极其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当他面对朝廷官员之间恩威并用的猜忌时,其内心郁闷的情感低沉,也不可忽视,这类情绪波动容易导致疾病发生和发展。而最终中风而亡,与这些因素都有一定的关联。这让我们反思:虽然養生的道理很多,但真正实践起来,却需要更多谨慎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