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养生的得与失如何理解无欲则刚在天然道观寻找答案
曾国藩的养生之路:得失参半,道教智慧在天然道观
曾国藩是一位深谙养生的大清名臣,他生前不仅注重身体健康,还将其经验传授给后人。但是,他的生命早逝于62岁,这与他晚年的无奈生活和养生失当不无关系。他的饮食习惯中有着“少食、素食、清淡”的原则,即便身为军事家,在忙碌之时,也能坚持“老米粥”以调理脾胃。他教育子弟,“夜饭不荤,专食素”,认为这是养生之宜,同时也是崇尚节俭的表现。他明白“脾胃为人后天之本”,故而避免肥鱼大肉,以免损伤脾胃。
曾国藩也非常重视精神修养,最明显体现在他的“早起”习惯上。自从祖辈开始提倡早起,曾国藩更是将其作为“一日之计在于晨”的秘诀,将此习惯传承至幕僚和将领,并影响了后人的生活方式。此外,他还主张体育锻炼,如每日步行千步,以及亲自种菜、织布等实践活动来增强体质。对晚辈他设立了六项日常功课要求,其中包括饭后散步、洗脚等,以保持身体活力。
书法和围棋同样被他视为一种精神锻炼方式。在书法中,他通过临摹练就耐心;围棋则帮助他在繁忙时转换思维,放松心情,对抗紧张压力。不过,尽管这些活动简单,但效果显著且适合长期进行。
然而,曾国藩晚年却因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而出现了一些问题。他虽然年轻时就患有肺病,但幸运地逃过一死。不久之后,又患上了牛皮癣,一直伴随至终末。这可能是由于战争消耗导致的体力的极限超载。而且,由于担忧国家命运以及朝廷对自己的猜疑心理,使得他的晚年充满了焦虑与不安,从医学角度看,这样的心情郁闷直接影响到了他的健康,最终导致了中风去世,与高血压、高脂血症甚至抑郁症状都有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