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王嗣琳道长道家学说在古籍中的渗透与影响
王嗣琳,一个名为王碎五、号称得一子的陕西人。他于1914年3月15日出生,早年就读书,但在12岁时便辍学跟随父親经商。尽管他对世俗事务不感兴趣,他却始终保持着淡泊的生活态度,将道家的理念视作自己的心灵追求。在22岁时,他放弃了尘世的生活,投身道教,并在龙门洞道院接受冯高德法师的传授,获得法名嗣琳。
1938年秋天,王嗣琳定居于西安八仙宫,那里他参与了赵理忠和高功主教举办的冬季学习活动。在完成每日两斗磨粮任务后,他与同道兄弟一起研讨经典,如阴阳术数和《易经》,并且常常运用“奇门遁甲”来解答人们的问题。
1942年,王嗣琳返回龙门洞,在那里他接受了高功闫理孝老人的全真高功秘法以及斋醮科仪的教学。此外,他还向傅高善老师学习《皇经》的诵持方法,并请教了老修行者及中医专家,以深入研究中医学,为乡里的人们排忧解难,被认为特别擅长儿科及针灸治疗。
1950年代初期,当宗教政策得到改善后,王嗣琳回到他的家乡,与当地的一位阴阳先生曹公结为了良友,他们互相勉励、互相学习,最终成为了集多方面知识于一身的人物。1978年宗教政策进一步开放后,他回到龙门洞任知客,与道众共同维护寺院,对神像进行重塑。
1981至1986年的几年间,王嗣琳被邀请多次主持重要的道场活动,如楼观台说经台神像开光、华山玉泉院神像开光,以及在玉泉院举办了陕西省范围内的大型斋醮活动。他还将珍贵的全真高功秘籍等文献捐赠给当地,以弥补缺乏资料的情况,为西北地区乃至整个中国 道教文化 的复兴做出了贡献。
最后,在1985年的春季,由于身体健康问题过度劳累而去世。他的徒弟们尊敬地将其葬在楼观知事坟旁。整个生命中的这段时间里,无论是对待信仰还是对待人际关系,都展现出了他的慈爱与严谨性,因此被誉为一位真正意义上的道士和文化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