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门哑巴舞沉寂的傩文化地
在云南傩戏、傩文化中,易门县铜厂彝族乡碧多村的跳“哑巴”至今保留有较多的原始风貌。每逢农历二月初九,小年节期间,村里会举行首届小年节跳“哑巴”活动,让记者近距离感受了一番这种古老神秘的民间文化。
碧多村位于易门县城40公里外,有一百多户人家,属于易门彝族的阿陆支系。这里的人们信奉自然宗教,他们认为自然界中处处有神灵,如天神、地神、太阳神、树神、石头神等,并且都是信奉的对象。
关于跳“哑巴”的起源,不知从何时开始,但75岁的普文云老人向记者讲述了从老辈人那儿听来的由来:很久以前,一对彝族青年因被峨滴国王抢走而悲剧收场,小伙子为了救姑娘,用葫芦笙暗号将消息传递给她,最终逃到山里装作一对哑巴,并结为夫妻。出于悼念这对敢与残暴国王抗争的情侣,便把他俩尊称为神,每年的正月初四,都要模仿他们生前的样子,跳起他们生前爱跳的舞蹈来纪念。这就是现在流传下来的跳“哑巴”。
筹备工作由太平会内春官组织进行,由14名男性组成,其中包括两个扮演哑巴公和哑婆母的人物,以及吹葫芦笙、二弹月琴、三吹笛子以及唱阿尔鲁的人员。此外,还有提牛栏道具和肉烧香的人员,以及负责筹划食物的人员。
在准备阶段,将泥土捏成水牛形状作为道具,以保护耕牛免遭瘟疫。在祭祀仪式上,两位扮演者将泥制水牛放在小方桌上,上面放着灯光。一旦鞭炮响起,表明正式开始了。
整个过程中,“比肉”的方式让农家带来了欢声笑语,而春官则为来年祈求五谷丰登。在每个家庭的大门前停留等候,然后围坐在堂屋中央,与主人互相敬酒,对答如流。在每个家庭之后,这些舞者还会敲打几次墙壁,以驱逐邪恶精灵。当所有家庭都完成后,这些恶魔就被收纳到了两个"哑婆"身上,从而结束了这一系列仪式。
最后,在大场上的庆祝活动中,将猪肉煮熟分发给所有参与者的群众,并用此肉吃三块以保证四季平安和身体强健。随后大家围坐一起,用葫芦笙庆祝这一胜利,当乐队奏响各种曲目时,无论男女老少,只要愿意,就可以加入并手拉手一起舞动直到天亮才散去。这标志着整个跳“哑婆”的活动已经结束。但对于这一瑰丽多姿的地方艺术,我们不能忽视其浓郁乡野气息,它值得深入考察和研究,以便更多人认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