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金华宗旨与道派修行特征探究
在康熙年间,太乙金华宗旨的问世及其后续发展历经多次修订,形成了不同的版本。目前流传下来的最早版本是乾隆年间邵志琳整理的六十四卷本《吕祖全书》中的《先天虚无太乙金华宗旨》。该版本载有潘易庵等人的序、跋,对成书过程作了详细说明。
据记载,康熙戊申年(1668),潘易庵等七人,在毗陵白龙精舍设立乩坛,蒙吕祖降坛,传示宗旨。随后在康熙壬申年(1692),屠宇庵收集散编,并交由张爽庵汇辑。这一年,吕祖又在常州红梅阁降笔,最终张爽庵汇辑前后的所传内容编纂成书。
潘易庵在其序言中提到,他和其他六位同伴参与扶乩活动,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身份和兴趣,但他们共同对纯阳圣祖的信仰并未改变。在这些支持者中,有的人追求禅学,而另一些则沉迷于世俗知识,但圣祖没有禁止他们。
然而,这个七人扶乩团体最终解散。在康熙壬申年的某一时刻,一群新的支持者重新组成了一个扶乩团体,其中包括屠宇庵、庄惺庵,以及一些其他人。张爽庵撰写了一篇名为《书太乙金华宗旨缘起》的文章,该文记录了这个新团体如何成立,并且获得了吕祖的指导和认可。
关于潘易庿等人的道派归属,有必要进行考辨。邵志琳整理本《太乙金华宗旨》中,他们署“净明嗣派”,但书中还提到了他们另有宗派,即太乙法派,以纯阳圣祖为第一位大道师。此外,还有一些文献表明,他们可能属于清初大儒李颙所尊敬的一支道教系谱。
此外,还有一些文献提供了关于潘静观生活轶事。他曾师从全真道龙门派传人朱元育,并与李颙保持着诗歌交流关系。此外,他还参与过重建圆妙观的事务,并与龚百药等好友一起诵读《玉皇经》。
总之,《太乙金华宗旨》的问世及其后续发展是一段复杂而富有争议的话题,它涉及到多个不同的人物、事件以及思想体系。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历史资料,为我们揭示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背景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背后的意义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