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布修仙真实存在太乙金华宗旨的问世及其道派特征考
在康熙年间,随着道教文化的发展,《太乙金华宗旨》这部重要的道教经典成书,并经过多次修订形成了不同的版本。我们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版本是乾隆年间邵志琳整理本,该版本收录在六十四卷本《吕祖全书》之卷四九中,题为《先天虚无太乙金华宗旨》。
据记载,康熙戊申年(1668),潘易庵等七人,在毗陵(即江苏常州)白龙精舍设立乩坛,蒙吕祖降坛,传示宗旨。康熙壬申年(1692),屠宇庵收集散编,交与张爽庵汇辑。此后,再加上吕祖在常州红梅阁降笔,最终由张爽庵汇辑前后所传内容编纂成书。
潘易庵等七人的身份、志趣各异,他们参与扶乩活动的缘故和过程也各有不同。刘度庵称自己“性情不同”,而屠宇庵则提到自己自丙午岁(1666)开始跟随潘易庵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这七人分别获得了不同的法名,如潘易庶为纯阳圣祖之下,其余六人依次为乾德、乾元、乾维、乾心、乾龙和乾善。
当时他们共同参与扶乩活动,但并不涉及文字记录,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独立性。直至康熙壬申年,由于屠宇庶等人的再次组织和整理,将这些之前未曾系统化的信息汇总起来,以形成现在我们所知的《太乙金华宗旨》的一部分内容。这份工作不仅包括了早期由潘易氏等人直接从吕祖那里得到的信息,还包含了一些新的乩文,这些新材料是在康熙壬申年的支持下产生的。
对于潘易庶及其同伴们属于哪个道派,有一些争议。在邵志琳整理本中的序言中,他们被标记为“净明嗣派”。然而,在其他文献中,我们发现他们更可能属于太乙法派,其中每位成员都有一个以“干”字开头的法名,如潘易通主管“纯阳圣祖”,其它六位弟子依次是:“干德”、“干元”、“干维”、“干心”、“干龙”以及“干善”。
清初大儒李颖曾于康熙九年来到常州讲学期间,与当地学者交流,其中包括与潘静观一同讨论《仙鉴》的源流。此外,还有一段关于圆妙观重建碑文提到了潘静观,他是一个隐士,对道教文化有深入研究,对多部经典如《悟真》、《参同》、《阴符》、《清静》,都有注释。
综上所述,《太乙金华宗旨》的问世,不仅体现了修仙真实存在这一国家公布的事实,也反映出该经典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作为一种融合哲学思想与神秘主义元素的手段,为理解中国古代信仰体系提供了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