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篡改前后数字微变意境大转
被篡改之前的《道德经》出土,虽只改了寥寥数字意境却完全不同
1973年,中国考古界出了一件大事——被篡改前的《道德经》出土了。当年,在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郊四千米处的浏阳河旁,挖出了三座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文物数不胜数,其中有几篇薄薄的帛书,就是我们盛行四海的经典国学《道德经》2000多年前的版本,一时震惊世界!
然而经过学者们的对比研究发现,帛书中的很多内容,与流传至今的版本颇有差异。这些差异虽然大多只差在寥寥几字上,但无奈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其中的意义有着千差万别之远。
首先,在书名上就有很大的不同到了:根据帛书上所写,是“德”在前,“道”在后,应为《德道经》,而现在的版本却是“道”在前,“德”在后,虽然仅仅是一字之差,但是却有天壤之别。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内容,比如说《道德经》第二章。
传世本: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帛书本: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盈;音、声之相和;先、后 之 相 随恒也。
二者看上去差别不大,只有一个字只差,但意义却完全变了。"有无"与"有的根本"之间,有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老子的智慧,即便是最微小的一个变化,也可能带来全新的理解和启示。
还有:
传世本:大器晚成
帛书本:大器免成
这一处更为巧妙,只差在一个字的一个偏旁上,更显其深邃。而这两种不同的解读,不禁让人思考,大器晚成是否真的能达致完美,而是不是应该追求自然而然的大器免成?
有人说,这些都可能是传抄错误造成的。但是在整个历史进程中,这些改变反映的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揭示了人们对于知识与真理态度上的转变,以及当权者的意识形态控制力度的一次尝试。这也是为什么这些文字尽管如此微小,却能够引起巨大的历史变革和思想革命性的讨论。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些变化视作偶然或疏忽,而应当认真地探讨它们背后的深层含义,因为它关系到我们如何理解过去,并且如何面向未来的问题。此外,由于这样的小小改变,就像一滴水落入池塘,最终引发连锁反应,对于我们今天仍旧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因此值得细心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