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名道法自然原道德经被改编前的秘密意境全新解读
被篡改之前的《道德经》出土,虽只改了寥寥数字意境却完全不同 1973年,中国考古界出了一件大事——被篡改前的《道德经》出土了。这个发现发生在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郊四千米处的浏阳河旁,当时挖出了三座马王堆西汉古墓。在这些文物中,有几篇薄薄的帛书,就是我们所知晓的经典国学《道德经》的2000多年前的版本,这一发现震惊了世界!
然而经过学者们对比研究,他们发现帛书中的很多内容,与流传至今的版本颇有差异。这些差异虽然大多只差在寥寥几字上,但无奈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其中的意义有着千差万别之远。
首先,在书名上就有很大的不同到了:根据帛书上所写,是“德”在前,“道”在后,应为《德道经》,而现在的版本却是“道”在前,“德”在后,即使仅仅是一字之差,但却有天壤之别。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内容,比如说《道德经》第二章。传世本: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帛书本: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上 之 相盈;音,声 之 相和;先, 后 之 相随恒也。
二者看上去差别不大,只要一个字就不一样,但是意义却完全变了。这一点体现了理解与解读之间微妙的情感波动,从原有的阴阳平衡到新的生命循环,从静态观察到动态演进,每个词汇都承载着深刻的人类智慧与哲思。
还有另一处:
传世本:大器晚成
帛书本:大器免成
这两种表述虽然只有一个偏旁不同的变化,却代表着两个截然不同的命运观念。一种是人才是在晚年的才能得到充分展现,而另一种则强调的是自然而然地实现个人潜能,不需要刻意追求或人为操控。大器免成这种概念贯穿于整个《道德经》的精神核心,让我们反思现代社会对于人才培养和成功追求的一些基本价值观念是否还能保持其初衷?
有人认为,这些可能都是因为文献抄写过程中的误传或者错误造成。但更令人思考的是,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巨大的文字变迁?这是不是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否就是当时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对文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以便控制人们思想方向?
例如,在翻译中将“执今之道”修改为“执古之道”,将“上善如水”修改为“上善若水”,甚至把第四十五章改成了第一章,这些都是怎样一种手法?这背后的政治力量、历史背景,以及文化意识形态上的斗争,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反思。
最后,我们可以从这一切看出来,《 道家典籍 的晦涩艰深自古以来便是公认的事实。但即使如此,它仍旧能够抵御时间的侵蚀,被视作人类智慧的一面镜子。而今天,我们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大时代,对于如何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