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道德经的感悟被篡改之前的古文出土数字不同意境全变
被篡改之前的《道德经》出土,虽只改了寥寥数字意境却完全不同
1973年,一项令人震惊的考古发现在中国发生——被篡改前的《道德经》出土了。就在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郊四千米处的浏阳河旁,考古学家们挖掘到了三座马王堆西汉古墓。这些文物中,其中就有几篇薄薄的帛书,这些帛书包含着我们熟知的国学经典《道德经》,而这版本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然而,当学者们对比研究这些帛书内容时,他们发现与流传至今的版本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系列差异虽然仅仅体现在一些细微之处,但它们却承载着深远意义。首先,在书名上就出现了巨大的不同:原版是以“德”字开头,“道”字结尾,而现行版本则将其颠倒为“道”字开头,“德”字结尾,这一个小小的一字之差,却带来了天壤之别。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其中的一个例子,即《道德经》的第二章。在传世本中,它写得是:“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而在那被篡改之前的地板上,却写成了:“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上 之 相盈;音,声 之 相和;先,后 之 相随恒也。”看起来两者的差别并不大,只有一两个字符不符,但这两种理解却如同世界观一样迥然不同的。
例如,从第一种理解来看,有无之间存在一种互为根源、自循环永恒的情景。而第二种理解则表明,有是从无中产生,而非有的根本。这正符合了《道德经》的主旨,即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天下万物皆由有生成,又由无所生,以及一切困难事务都应从容易开始,以细微作为基础,并寻求和谐共存。
还有其他的地方,比如“大器晚成”,在传世本中的意思是人才是在晚年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潜能。而在那早期的地板上,则是一句更含蓄的话:“大器免成”,暗示即使最伟大的才能,也不是人工刻意造就出来,而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
有人可能会认为,这些变化可能只是由于抄录过程中的错误。但实际情况远不止如此,还包括把“执今之道”变成了“执古之道”,以及把原本第四十五章内容换成了现在流传下的第一个章节。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当时,《 道德经》提出的思想实在太过先进,不适合当时统治阶级为了维持权力结构所需。原版讲的是品行标准没有固定的,因此那些具有品行的人才算真正拥有 德。而如果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品行作为标准,那么统治者设立并推广礼法纲纪就会失去约束力,使得统治变得极其困难。因此,当时统治者试图禁掉它,但由于老子的影响力太强,所以只能通过修改第一章,让它变得更加晦涩难懂:
从名字到内容,每个地方都经过精心设计,以确保这个哲学系统不会普及给普通民众,从而削弱他们对官府制度的依赖。在这种背景下,被篡改前的《道德经》成为了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一段历史如何利用文化工具来操控思想控制行为。
尽管《 道教典籍 的晦涩艰深一直以来都是公认的事实,但是其中蕴藏的问题仍旧能够抵御时间检验。如果你愿意深入了解这个悠久且充满智慧的地方,请多读一读 _ 《 道教典籍 》吧,你或许会发现隐藏于其中更多宝贵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