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全真律坛外人不知的秘密之戒法不妄传修行诗句静心观察内心成长
1989年,我在北京白云观见证了全真派第一次传戒的盛况,那一刻,宋士洪道长提供的照片成为了我记忆中的重要线索。戒律,是一种禁止与修行之间不可或缺的联系,它是我们追求真实自我、完善修行状态的基石。天真的皇人曾经说过:“既称道士,非道士之模范不行;凡言真人,非真人之规不习。”当一个人踏入戒坛时,他必须秉持诚信,严肃地接受这份重大的承诺。他必须保持安静,不轻易行动,以遵循严格的仪式和规范。在五祖和七真的脚步中,我们要立足于自身,不断向上超越,为全真派树立榜样,将这种精神传递给后来的人们。
从严格意义上讲,全真派传授戒律并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仪式,而是一种严谨的教学活动,是维护教义纯正、确保教法传承完整的一种方式。这一点体现在它对受戒者有着极高的要求,不轻易授予,这对于那些渴望获得真正知识的人来说,是一个考验。
然而,有些人可能会认为道教传授戒律活动源自佛教,但这样的说法是不成立的。首先,在印度早期佛教历史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关于“传戒”这一概念。而且,中国佛教关于“传戒”的记载主要集中在唐宋以后,而道教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开始了类似的活动,这表明两者的起源时间相差甚远。
全真派对于这个过程尤其认真,他们不会随意地将这份神圣而重要的事业委托给任何个人。一位经验丰富的大方丈,在没有合适接班人的情况下,也不会轻易地将这份责任转移出去。这背后的理念可以通过《玄都律坛内庭要秘》中的十个标准来理解:
善于寻求更高层次的心灵胜利。
近乎智慧卓越,无疑问地走自己的路。
聪明机智,可以辨别事物本质。
谨慎行事,从言辞到行为,一致性至关重要。
柔软而又无过失,对他人的错误宽容。
能够超越自己老师,更不要骄傲自满。
尊敬师父和教育,如同贫穷得到了宝贵财富一样珍惜。
对师长尽忠奉献,无怨无悔勤劳工作。
对先前的师父怀有一丝报答之情。
热切希望接受这些指导,无论白昼还是夜晚,都不能放弃努力,这就是所谓的十个品质。
此外,大方丈在授予戒律时,还会根据以下条件进行选择:
心灵境界不够成熟,则不能被选为对象;
不是出于真正诚心,则不能被选为对象;
没有坚定不移的地位,则不能被选为对象;
五逆罪重,即使再加上其他罪恶,也无法成为候选人;
如果身体状况不好,也不会选择他们作为受益者。
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只好把这些禁忌藏匿于名山福地、海岛龙宫等地方,让自然界决定何时出现新的机会。如果所有可能性都被排除,那么即便是在混乱万千的情况下,也能找到出世间解脱之路。
整个过程充满了深厚的情感和文化底蕴,它源远流长,从太上天尊那里直接得到规定,便成为了一门独特而复杂的事务。最初的时候,道家的禁令简约,只关注控制欲望和保持清净。在《老君想尔戒》里,最早记录下的正一天师导引的一系列指示,被视作最古老的一部制定的规矩。随着时间推移,上清派、灵宝派、新天师道等各大宗支继续发展出了三皈、三五八十多项不同类型的禁令。而北宋兴起的大全真派,使得这些禁令更加系统化,并形成了“传法”制度——以古代为准口口相傳,与世俗隔绝六耳听不得谈论此事,其目的是防止邪恶势力介入,同时也是修炼成仙的一个途径。此乃神仙修身养性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