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蓝口乐村石楼数据解读中国八大建筑风格活化典籍的古代博物馆
在河源市区出发,走河龙高速公路从蓝口出口驶出,左转进入X155线,行驶约8.5公里,就到了道路右侧的乐村村委会,乐村石楼就在乐村村委会对面,行程只需1个小时左右。若在百年前,大概还是要坐火轮,才是最便捷的。
翻开同治版《河源县志》,可见当时还名叫“归淳约”的蓝口镇,山环水绕,而尤以江河为多,水运发达,上可达柳城、老隆,下可达直达黄田、义合、河源、惠州市等。年间,每天都有客轮或货轮行经河源。
因此,在乐村石楼建造的那个年代,是商业活跃的年代,但好景并不太长。石楼开工后不久,其它时代背景因客家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因而自赣南、粤东、粤北转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在这过程中,与当地人常常发生碰撞械斗,一般房屋建设常常被拖延好久。
按记载,该楼于清嘉庆七年(1802)动工于该楼于道光十三年(1887)才告竣工,这是一个了85年的长时间。这比邻县紫金的桂山石楼50年的工期还要多出一代人的时间。
为了不让土匪攻破大门,将青砖磨得光滑,以保证工程质量,每天磨砖块数限定,不可多磨,为此付出了更多的金钱和时间。当年张家新屋旁,还专门建造了一排简易小屋,让来自兴宁五华等地来的工匠居住。据说,“银子堆满满的一个屋子”,号称“百万工”。
200多年后,当文物普查工作人员拿着皮尺等测量工具到乐村石楼去登记其大深,用古建筑术语描述它的建筑特点,它是一座客家四角围屋,由四堂四杠横屋和前院半月形池塘与花胎组成,是两个半圆合围着一个正方形。
入内,只觉厅中有厅门后有门外有外护墙一人高的大半个墙壁,都铺着泛着黄白青色花岗岩十分坚固,上、中下厅及门厅屏风门柱,也都是用上好的花岗岩制成。而巨大的用瓦用砖量也让当年的建造者“买了5条瓦窑烧了6年”专门烧用于这座石楼用的瓦和砖,并且木材则用电船从江西等地载来。此外梁枋月梁下出头雀替封檐板,有贴金花卉瑞兽浮雕及镂雕;梁枋出头还有木雕狮子鳌鱼驼墩承托檩条这些木雕并没有太繁复但木材用料毫不吝啬;外墙进门的一扇重300斤之巨。这一切都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防御性的需求与对美观结构设计追求之间难以平衡的问题解决方案之一种方式。
那几代始建者的努力付出了回报。一旦土匪攻来围城整个 石樓关门闭户,那里面的人多时没有粮食与水岂不饿死渴死?这些因素早就考虑周全,在室内设立两座圆形井供使用。此举有效应对任何可能出现的地雷火攻威胁,因为它们无法找到放置爆炸物的地方;炮弹打击也不可能打开厚实木栅窗,而那些铁窗铁栅则被炼钢取之所需,从而确保安全性强度最大化保护族人安稳生活,同时作为历史上的重要军事设施,为红军游击队提供过庇护,被视为保13团1950年代活动地点之一,最终导致该地区解放,这些事件留下的痕迹至今仍能感受到其影响力。
随着社会变迁,此古宅曾成为500人的聚集点,但如今已显露出岁月侵蚀带来的老态。但由于声名远播,如今依然吸引来自各方游客探访,其中包括习惯于户外冒险者,他们能够领略到这座历经风雨仍然屹立之美,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一段悠久历史背后的故事,这使得这片土地上生机勃勃,使得这个地方依旧充满生机激情,为我们展示了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中的可能性和方法,即通过数据驱动文本创作,对中国八大建筑风格进行重新阐释,使其具有更广泛意义更深层次影响力的价值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