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摆塔文化道教灵光与先天之忧的共鸣
福州的摆塔文化:道教灵光与先天之忧的共鸣
在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里,中秋佳节来临时,一种独特的习俗便被传承至今,那就是“摆塔”。据说,这一活动源远流长,始于明嘉靖年间,当时戚继光凯旋归来,百姓为了庆祝他的胜利,便将家中的贵重物品摆放在门口,以示欢迎和庆贺。随着时间的推移,“摆塔”这一活动在清代也风行一时。
施鸿保在《闽杂记补遗》中记载:“福州人家中秋夜多供泥塑、宝塔,彩色辉丽、雕镂精工,小则数寸高,大则如塔或高七八尺,作十三层,燃灯其中,层层照灼。”这些宝塔不仅美观,更是对祖先的一种尊敬,也增添了庆祝节日氛围。
裴仙宫作为福州最著名的道观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宋代治平年间。在明清盛兴之际,就开始举办摆塔活动。改革开放后,在管委会主任陈锦丰道长的领导下,这一传统文化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每当中秋佳节临近,每年都有新的故事发生。在过去,“摆塔”象征着家庭幸福和繁荣,而现在,它不仅纪念戚家的爱国精神,还寓意着步步高升。而今年,因为疫情带来的变故,这座城市还特别向医护人员致敬,用“医护天使”的形象点缀在那些神圣而又温暖的场景中。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在这个充满挑战与希望的时候,让我们携手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