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摆塔文化佛系探索道教天然道观之美
福州的“摆塔文化”:探索中秋道教天然道观的传统与现代意义
福州独特的“摆塔”习俗始于明嘉靖年间,据说是戚继光凯旋归来的庆祝活动。百姓将家中的贵重物品摆放在门口,以示欢迎和庆贺。随着时间的流逝,“摆塔”在清代也逐渐流行起来。在那时期,人们制作了泥塑、宝塔模型,将其置于家中,并点燃灯笼,使之层层照灼,名为“光明塔”。这不仅是一种显摆,更是一种尊敬祖先和庆祝节日的方式。
裴仙宫作为福州的一处重要道观,在宋代就开始举办中秋“摆塔”的活动。在改革开放之后,该宫继续传承这一习俗,其管委会主任陈锦丰道长致力于维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每到中秋佳节,他都会组织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每个家庭都会搭建几张桌子,用来展示各种玩具,如泥娃娃、瓷塑小人物、小动物,以及精细的手工艺品。这些建筑通常由铁皮或薄木板制成,有七至十三层,从而形成了一座座美丽的小型建筑群。除了这些手工艺品,还有一些特殊的小件,如刀枪矛戟等,这些都是孩子们喜爱的小玩意儿。
在安排这些玩具时,一定要注意比例和协调性,让最大的或者最高的地方放置最突出的物品,而较小的则放在前面。另外,不可忽视的是那些装有稻谷的小盆景,它们象征着五谷丰登,也代表着希望和生机。在疫情期间,裴仙宫还特别向医护人员致敬,他们用这种古老而又现代化的情感表达来纪念英雄。
总之,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摆塔”都意味着多福多旺,现在它还包含了步步高升的心愿。而这个既古色古香又充满活力的民俗,是我们应该发扬光大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