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摆塔文化揭秘道家故事及其哲理中的天然道观奇迹
福州的“摆塔文化”:探索中秋节古老习俗与道家哲理的融合
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福州独有的“摆塔”习俗,如同一盏盏温柔的灯塔,照亮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和尊重。据说,这一风俗始于明嘉靖年间,当时戚继光凯旋归来,百姓们为了庆祝,将家中的贵重物品排列成各种高低错落有致的小型古塔模型,并将其摆放在门口,以此来表达欢迎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摆塔”不仅成为了一种显耀富裕的手段,也演化成了一个深含敬祖、庆祝节日氛围的心灵寄托。
裴仙宫——福州摆塔文化的守护者
作为宋代治平年间建立的一个道观,裴仙宫见证了无数个中秋佳节,而在明清盛兴之际,它更是成为了一处举办“摆塔”活动的地方。改革开放后,在管委会主任陈锦丰道长领导下,该宫坚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得这一独特习俗得以延续至今。
每当中秋佳节临近之际,裴仙宫管委会主任陈锦丰道长便组织大家开展这项民俗活动。在空旷房内搭建几张桌子,每张桌子的高度逐渐降低,从第一张紧靠墙壁开始,然后依次排列。一旦所有桌子都准备就绪,便铺上毯子或被单,为接下来精心布置而做好准备。
众多孩子玩具如泥娃娃、瓷塑小人物、小动物模型小椅子、小桌子等,都被精心挑选并展示出来。这些玩具不仅体现出主人家的喜爱,还透露出他们对美好的愿望和未来希望。而这些玩具如何布局,则需遵循一定规则:首先将铁皮或木板制成的小型古塔紧靠墙壁放置,其余物品则围绕着它展开,让整个空间充满生机与活力。
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有一碟或一对“禾秧盆景”,即用细沙灌入小盆装水,再铺上稻谷,让其自然发芽到中秋前夕,可观赏到翠绿欲滴的小秧苗。这不仅增添了舞台上的生气,还寓意五谷丰登,是一种对自然恩赐和生活美好的赞颂。
随着时代变迁,“摆塔”的意义也逐渐演变。不再只是一种显示富裕的手段,现在它更多地象征着多福多旺,同时也包含了步步高升的人生态度。此外,在特殊情况下,如疫情期间,裴仙宫还特别为医护人员设立专区,以表达社会对于他们辛勤工作者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正如那位老者所说:“旧俗新过,不应忘记过去,只应去思考怎样让我们的传统更加现代。” 福州裴仙宫通过不断创新与实践,将这一宝贵遗产推向新的高度,为后人留下了一份难忘的情感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