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道教诗人吴筠生平考述与中国近代道家代表人物在社会中的影响比较研究
吴筠(?——778年),字贞节(一作正节),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是唐代道教名士,也是道门中文学创作最丰富的作家之一。关于他的生平事迹,目前研究者关注较少,并且一些问题有待商榷。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二《吴筠传》云:“少通经,善属文,举进士不第。”权德舆《中岳宗元先生吴尊师集序》(以下简称《集序》)云:“生十五年,笃志于道,与同术者隐于南阳倚帝山,闳览古先,遐蹈物表,芝耕云卧,声利不入。”1 其《酬刘待御过草堂》自叙云:“弱冠涉儒墨,壮怀归道真。”(孙望《全唐诗补逸》卷之十八)1 可知他在青少年时期,对儒家经学比较熟悉,并曾参加进士考试。可能是由于应举不第的原因,他才笃志于道学。
吴筠有志于道,其首先涉及的是其入道、师承问题。根据史料,一些学者认为他“师事潘师正为道士”;“入嵩山学道”,但考证显示潘师正已逝世六十馀年后才能成为他的师父,这显然存在矛盾。此外,《新唐书》的记载也存在漏洞,因此对他的师承问题进行了重新探讨。
在社会上,由于其文采和文学成就,他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在天宝初年,被征至京城居住期间,他请求隶属于官方登记的籍类,这与他早年的被度为 道士不同。这次入籍意味着更高层次的官方认可和地位提升。他因而能够参与朝廷活动,并献出自己的作品,如《元纲》,受到玄宗的肯定。
然而,不久后,他再次请求回到嵩山继续修行,此时已是一位深谙内丹术法的人。他对玄宗提出的神仙冶炼之法表示了反对,以此来警示皇帝不要沉迷方外之术,而应该关注国家大计。在这个过程中,他展现出了自己作为一名政治家的敏锐洞察力和责任感,以及作为一位文化人的宽广胸怀和深厚文化底蕴。
总结来说,在当时社会中,无论是作为一个文学巨匠还是一个政治智囊团成员,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在历史长河中,由于多种原因,我们对于他的了解仍然有限,有待进一步的考证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