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摆塔文化探秘生活中如何追寻天人合一的道教智慧
福州裴仙宫的“摆塔文化”:中秋夜,灯火辉煌,传承着千年道教智慧
在那遥远的明嘉靖年间,一场盛大的胜利庆祝活动点燃了福州独特的“摆塔文化”。据说,当时戚继光凯旋归来,百姓们为了欢迎这位英雄将家中的贵重物品排列在门口,以示庆贺。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习俗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多层次、富有象征意义的中秋庆典。在清代,这种习俗更是风行一时,人们用泥塑和宝塔模型进行装饰,使得整个城市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福州裴仙宫自宋代治平年间建起,便开始举办这一传统活动。直至改革开放后,该宫殿下的管委会主任陈锦丰道长致力于保留并推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将“摆塔”这一美好习俗延续至今。
每当中秋佳节临近之际,裴仙宫便会组织一系列传统摆塔民俗活动。在空旷的地方搭设桌子,每桌都紧靠墙壁,并按照高度依次排列。然后铺上毯子或被单,为各类玩具和艺术品创造一个展示空间。
这些摆出的主要是孩子们喜爱的小玩意,如泥娃娃、瓷塑小人物、小动物以及精细的小椅子、小桌子等。每一件摆件都经过精心挑选与布置,不仅要体现出整体协调,还要考虑到形态大小的一致性。
特别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能忽略那些代表生机与希望的小盆景——禾秧盆景。这是一种特殊的手工制作,其中使用稻谷和水,让它们自然发芽,最终形成绿色的秧苗。这不仅增添了生活气息,更寓意着五谷丰登。
过去,“摆塔”曾经象征着繁荣昌盛,现在除了纪念戚家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外,它还隐含着步步高升的人生哲理。而在疫情期间,福州裴仙宫更是特别为医护人员而设置,他们向那些在疫情第一线奋战的人员致以最深切的敬意。这不仅是一种对过去回顾,更是一种对未来展望的心愿——旧俗新过,我们应该继续发扬光大这种珍贵的传统文化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