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宗教学研究的视角下探讨中国二十年来对道教文学的研究我们是否已将抱朴守拙的精神融入到文本之中
探索中国二十年来对道教文学的研究进展,我们是否已经将抱朴守拙的精神融入到文本之中?在《宗教学研究》的视角下,重新审视这二十年的学术成果,以及它们如何以不同的形式呈现道教与文学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将从内容分类、文人与道教关系以及文学创作与道教关系三个维度,对《宗教学研究》所发表的论文进行评述,并通过统计方法,与相关刊物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中国道教文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当交叉学科研究成为新兴趋势时,道教和文学两门学科结合,诞生了新的学科——道教文学。1983年,《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首次将“道教文学”列为“宗教卷”的重要条目,使这一领域正式进入了学者的视野。
对于“道教文学”的定义,有狭义说和广义说。林帅月代表狭义说的观点,他认为:“ 道德修养一词必须产生于古代汉语中……必须是以儒家活动为目的而产生。”林先生排除了一些受儒家影响但不直接关联于儒家活动的作品。而詹石窗代表广义说的观点,他认为:“ 道德修养是以古代汉语中的某些概念为题材”,并且包括那些受老庄思想影响的作品。他不仅阐释了内涵,也界定了外延,将其范围扩展至更广泛。
我们的研究可以采用多种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这正体现出了交叉学科研究的特质。在《宗教学研究》近20年来的文章中,我们发现有三类主要主题:诗歌、散文、戏曲等。这三类都反映了不同时间段内士人文化生活的一面,而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唐代诗歌,它们丰富而深远地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背景及士人的精神状态。
唐代诗歌特别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因为它不仅展示了一种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而且还包含了一系列关于宇宙和人类命运的问题。李白和杜甫这样的伟大诗人,他们既是文人又是哲者,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于宇宙秩序及其自身位置思考的大胆提问和深刻洞察。在这些问题背后,是一种超越个人的世界观,那是一种把个人生命置于宇宙洪流之中的哲思态度,这正是我们今天仍然能够从这些古老文献中学到的东西。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近20年来对道教文学研究的情况,并评述《宗教学研究》在该领域所发表的一些重要论文。此外,本文还希望通过分析历史数据,为理解这门新兴学科提供一些见解,并提出可能性的发展方向。本篇文章旨在向读者展示,不仅是在过去十几年的短暂时间里,还有许多其他时代的人也曾经历过同样的探索过程,他们试图去理解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且复杂多变的事物——那就是人类心灵深处渴望寻找真理的心灵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