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全真律坛外人不知的秘密之戒法不妄传什么叫无不为天然道观中的人物探秘
1989年,我在北京白云观见证了全真派第一次传戒的盛况,那一刻,宋士洪道长赐予我一幅珍贵的照片。戒律,意味着禁止和回归真理,是修行的必修课。天真皇人曾说:“既称道士,不是模范不行;凡言真人,不是规矩不习。”当我们踏入戒坛,我们必须秉持诚意接受戒律,致力于举止庄严、动作威仪,以远离五祖之辈、高攀七真的境界,为自己立下榜样,守护家风。
从严格意义上讲,全真派传戒不是法事,而是一种教务活动,是维护严肃道纪、重建教制的重要方式。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这样的传统并非全真派独有,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起,即正一道教就已经有了类似的传戒活动,有多部古籍能证明这一点。在敦煌文书中,有一份《唐景云二年道士王景仙从雍州长安县怀阴乡东明观三洞法师中岳先生张泰受十戒十四持身品牒(十戒经盟文)》显示,在唐代,也有人通过受十大誓约来超脱世间烦恼。这份盟文反映了当时道士受戒的情况,因此有人主张佛教对道教传授这项活动有所影响,但这种说法并不成立。
原因之一是印度早期佛教没有记载过这样的活动,因为他们更倾向于讲经辩论,而不是进行正式的宗 教仪式。而中国佛教关于此类事件的记载,则主要集中在唐宋时期,这与早已存在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相比显得晚了许多。
全真派对于这一切都非常认真,一位方丈大律师在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之前不会轻易地授予他们这些高深的心灵法则。在《玄都律坛内庭要秘》中提到,要成为合格的人选,他们必须具备十个特质:好求胜法、好近贤智等等。而方丈在授予这些权力的同时,也会有一系列严格要求:心行不端正者不得授予;无骨相者亦不得;五逆之人更是不被接纳。此外,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选,他甚至会将石匣藏于名山福地或海岛龙宫,只有到了劫运流行的时候,它自然而然就会出现。
自太上开悟以来,这些规则便成为了我们这个宗门最重要的一部分,并且源远流长至今。在初期,我们的大量禁忌简约而为,一直以来的核心目标就是克服贪欲和保持清静状态。《老君想尔戒》被认为是正一天师所创造出的最早的一本真正可信赖的神圣书籍,同时也是我们的历史上的第一本完整版面的定型化祷词。而随后诞生的是“三皈”、“五戒”、“八戒”、“十大誓愿”,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禁令和规定。当北宋兴起,全真派也随之崛起,其中,“传授”制度也跟着成形,其目的就在于确保这些神圣而又高深的心灵力量只给那些真正值得信赖的人使用。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这方面的事情,请继续阅读我的文章,或许你还能发现一些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