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说大道至简的故事为什么大家都觉得好事反而不好_天然道观道教文化探秘
在《道德经》第二章中,老子提出了一个悖论:如果天下人都知道美好的事物是美好的,那么这件事情就不会那么美好了;如果天下的人都知道好事是好的,那么这件事一定是不好的。这与我们日常认知和道教宗教教化中的理念相去甚远。老子认为,这些都是人的有为表现,与之对应的是无为的状态。
在这里,我们已经为“无为”的思想埋下了伏笔,即无为是不有为,不有意识地为。因为,当人人都知道什么事情是善良和美好的,是被提倡的,那么人人就会想方设法去追逐它、获得它。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以正当的方法来获取,倒也无可厚非。但老子作为史官,从书籍记录中、自己的所见所闻中早已看透了人的本性,或者说是看透了人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因禁不住而失去了本性的模样,所以才会得出,如果人人都去追逐被提倡的事物,那么这一定会导致不好的结果。
在这里,被提倡的事物其实是与第一章“道可道”之道、“名可名”之名相呼应的。当不同的国家或集团自立为道、为名,号召不明根本之道的人们去追随他们,那么这些人就可能会脱离了生存的本真而去冒杀生的危险,只为了获得某种名分、利益,成为他人口中的至善至上的存在。
一个人的成就,必然是以众多人的失败和牺牲为代价的。人们看到的成就,是一种彰显,是谓“有”;难以看到的背后失败,是被刻意地隐藏,可看做“无”。但有的存在,是依赖于无的前提。对美与善的追逐,其背后所带来的必将是恶与不善,进一步导致的是部分消亡与毁灭。
老子的叙述给我们展示了一种误解,即有与无,有為與無為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种区别,而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如何,都会引发人类社会上各种形式的问题,因为所有这一切都是基于人类心灵内在欲望和恐惧产生出来的一系列行为反应。而真正要理解这种现象,就必须先从自己内心开始,对待一切事物保持一种客观且平衡的心态,而不是盲目地跟随着主流意见进行行动。
这样的思考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并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不应该忘记,他们也是宇宙万物的一部分,都应该遵循自然规律来生活,不断学习适应环境,以达到最高效率的地步。而最终实现的是一种平衡稳定的状态,而不是单方面强调一方面特定的价值观或目标,从而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