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之治的多元一体理论新视角解读中华民族研究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1988年8月,费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发表学术演讲时,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观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为中华民族的整体性研究指明了方向,开辟了领域,它不仅在文化上、学术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也为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维护国家的统一作出了贡献。那么,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是怎样形成“多元一体”格局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提出,对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有什么启示?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著名历史学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陈连开,著名社会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马戎。
20世纪初叶,欧洲已形成了一批民族国家,在引进欧洲“ 民族”概念 的同时,中国 的各个派别 和 学术界产生了争论。立宪派主张 在中国 实行 民族主义,并将希望寄托 在君主立宪 上;激进 的党人却提出 “驱除鞑虏,使得恢复汉室”,主张用武力推翻清朝。在辛亥后 , 孙中山提出了汉满蒙回藏 “五族共和”的共和政体。
到了二三十年代,在帝国主义侵略与瓜分下,当关于“ 中华民 们”的话语权争辩始终围绕着 “ 中国应该是还是统 一”展开讨论。费孝通先生对于这个问题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要承认少数民 们存在,从而真正团结所有中国民 们共同抗日。而顾颉刚则认为汉族与边疆少数民 们是一个整 体,“ 中华民 们是一个”,要共同进行抗日争取整个 中华民 们的大解放。
费孝通先生于1935年进行了一次到大瑶山地区考察,这次考察使他认识到,大瑶山中的瑶人虽然语言不同,但为了生存而团结起来成为一个具有特定身份识别的人群。这就形成了费先生心目中多元一體理論の雛形。在参与筹办中央人民学院期间,他聘请了一批史学家、语言学家、社会科学家的教师,并建议设立一种课程来介绍包括所有少数国籍以及汉族在内的一种综合性的基础课。他希望这门课能反映每个国籍发展及所有国籍共同创造的一个历史,以及跳出以往以汉族中心觀點來看待中國通史。当时没有任何老师愿意授课,因此费孝通亲自担纲编写了一本试用性的讲义,这便是《漢華種子與邊疆種子的交織》講稿原型。
1988年12月18日至21日,在法国巴黎举办的一次国际会议上,有关“人类地理”、“人类环境变化及其影响”等主题发表报告,其中也涉及到一些关于亚洲乃至更广泛范围内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的问题。此外,还有其他几个重要会议,如1990年日本东京举办的一场有关亚细亚文化传播与交流研讨会,以及1992年的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一场有关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身份与政治变革研讨会,都对这一主题进行过深入探讨。
随着时间推移,“无为之治最好的解释——从‘共享’到‘平衡’再谈现代国家建设”,这一观点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思考。这不仅限于国内,也延伸到了国际层面,对于理解现代国家如何建立起有效且包容各种文化差异的地位提供了一些新的视角。一方面,我们需要认识到,每个国家都是由许多不同的组成部分构成,而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确保这些组成部分能够协调工作,以实现总目标,即维护和提升该国乃至世界的情境。这可能涉及到的政策制定,比如通过教育系统促进跨文化理解,或通过法律制度保障各群众利益等。但无论何种方式,一致的是必须找到平衡点,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被尊重,同时让全社会运行顺畅并达到最佳状态。这正如哈贝马斯所言:“只有当公民转变成为一个由公民组成的人类集體,並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时候,這才會有一個真正的人類集體認同。”因此,无为之治不是简单地缺乏干预,而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后的行动策略,它旨在通过减少冲突并增加合作,最终导致长远稳定的结果。如果能正确实施,无为之治不仅可以解决内部矛盾,还可以帮助处理全球性挑战,为世界带去更多和平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