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的人生观——兼论《红楼梦》的人物形象。 中国有“三教九流”之说。 虽然“儒家”不等于“儒家”,“道家”不等于“道家”,但儒家、道家的影响之广泛,仍可窥见一斑。 儒家思想是孔子创立、孟子发展、荀子汇集的学术流派。 儒家原本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其创始人是孔子。 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儒学遭受重创。 后来,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汉武帝听从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压制。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并延续了数千年。 道家是影响力与儒家相媲美的哲学流派。 春秋时期,老子创造了道教,后来又被庄子发扬光大,道教成为中国文化长河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道教以“道”为核心,认为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女护男、刚柔相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方略。辩证思维简单,是“诸弟子之理”之一。 它是“家”中极其重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于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主要分析儒家和道家的人生观,并以《红楼梦》中的人物为例,阐释两种人生观的异同。 所谓人生观,就是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 我们说人有“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如果说世界观是对外在世界的看法,那么人生观就是对自己内在修养的看法。 在我看来,人生观没有对错,只有适不适合自己。 在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只要能“自洽”,就是可行的。 首先,生死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处理生死问题时,孟子曾说过:“生,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不可兼得,必须舍生以义。” 先秦儒家大师荀子进一步强调:“人所欲者,生;人所恶者,死”。 两者都强调“生”是人的本能,“贪生怕死”是很正常的现象。 一个正常的人不会无缘无故地放弃自己的生命。 那么,人类生命的目的是什么? 孔子在《论语·礼仁篇》中说:“朝闻道,夕可死”。 换句话说,孔子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真理,人的最高价值在于实现“仁”、“义”的社会道德价值观,这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 孔子在《论语.太伯篇》中说:“士不能有志气,任重而道远。仁是自己的责任,这不是太重要了吗?这不就是吗?”死了就死了?” 同样的意思也是“有志之士有仁爱之心,不会为了生存而伤害他人,而会自杀以达到仁”。 (《论语.卫灵公》)也就是说,儒家认为,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为了心中的道德原则付出生命的代价。 从儒家的角度来看,人活着必须有精神寄托,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活”在儒家看来是可鄙的。
与儒家强调生命的社会价值相比,道家更注重个人的生命价值。 正如庄子所说:“天下之物,夫为大者,不害己者,何况其他之物?” 道教将个体生命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个体不需要为集体做出牺牲。 反对“以人毁天,以理毁生,以德亡”的思想(《庄子秋水》),主张:“元度以之为经,以保身,生也。”一生一世,赡养亲人,寿终正寝。”(《庄子·养生师》)但是,道教怕死吗? 答案同样是否定的。 道教不仅不怕死,甚至认为死亡在某些情况下也是一种解脱。 庄子的妻子去世了,庄子又打鼓又唱歌,因为庄子觉得妻子辛苦了一辈子,终于可以安静的休息了。 因此,道家认为,任何生死状态,只要让自己舒服,就是最好的状态。 另外,任何为了外界的利益而违背自己内心的生死求索,都是不值得提倡的。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奉行道家的生死观。 金钏儿因为宝玉的事情,被王夫人赶出了贾家。 她悲愤万分,投井而死。 袭人一听,顿时泪流满面。 然而,宝钗得知这个消息后,第一反应却是:“事实并非如此。” “真奇怪。” 对于死者,她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悲伤。 相反,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来到王夫人那里安慰王夫人。 王夫人道:原来是倩儿弄坏了我的东西。 ,我一时生气,打了他几下,把他赶了出去。
我只说生了他两天的气,叫他上来,他却气得投井而死。 这不是我的错吗? 宝钗却道:“姑姑是个仁慈的人,当然是这么想的。” 据我所知,他没有跳进井里。 多半是下井住,或者是在井前顽固,失了脚摔倒了。 他习惯了上面的束缚,所以出去的时候,自然要到处走走,玩玩。 ”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推论,说明这可能是一场意外,但接下来的话语却是那么的冰冷,让人不寒而栗。“哪有这么盛大的理由! 就算他有这样的气息,他也只是个傻子,也并不可惜。 姑姑不用在这里想余,心里很不爽,不过赏他几两银子打发他,也就表现出主仆之情了。 很多读者认为这里的宝钗很虚伪,很无情,在死者的骨头还冷的时候,他说“死不可惜”这句话来安慰生者。但是,我认为这段话是宝钗的体现。宝钗本色,是宝钗的本色,真实价值观的写照。宝钗原本是用道家的生死观来看待生死的。宝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山中师父的晶莹雪” ”、“再无情,也令人感动”,他就是写《好风》的人,她是一个真正四无所有的人,她看似圆滑老练,很会生活,其实她对任何人都没有感情上的依赖,也从来没有爱过任何人,父亲早逝,她遇到了一个成绩不佳的哥哥,独自承担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过早地明白了现实对于这个社会来说,金钏儿的死是不合理的,她只是觉得没有必要为了这种小事而死。 的。
在尚未离开宫廷的红楼子弟中,宝钗是第一个在精神上踏入成人世界的人。 宝钗内心深处是“狠”的,就像她服下的“冷香丸”一样。 红楼里的宫女们个个生活都很有趣,乐于接受各种高雅的事物。 只有宝钗不喜欢“花儿粉儿”,住在雪洞般的房子里,没有“华贵休闲的衣服”,连贾母都受不了。 她是一个真正看透了这个世界,但又不消极、逃避的人。 别人都羡慕她的好人缘,工作也不错,但宝钗,她又何必在意呢? 道家和儒家人生观的第二大区别是生于世与入世的区别。 “出”和“入”是离开和进来的意思。出生意味着一个人不再关注常人追求的名利,而是超越世俗生活,追求精神上的东西。 融入世界则相反,意味着一个人渴望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抱负和理想。 众所周知,道家是从世间来的,儒家是从世间来的。 道教讲“顺其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不人为改变。 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人为地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红楼梦》中,贾政是加入世贸组织的代表。 贾政没有夺取爵位。 他的头衔被他的兄弟夺走了。 他当了官。 他知道贾家的爵位不是世袭的,只有让贾宝玉参加科举考试,才能振兴贾家。 于是他总是逼着贾宝玉读书,参加科举,仕途,沿着世俗的道路一步步前进。 但宝玉生于世间,“无故求哀恨,有时愚如痴。”
尽管天生皮肤很好,但腹部内部本来就粗糙。 穷而不能明世事,愚而畏读文章。 行为变态,不在乎世人的诽谤! 有钱人不懂得享受事业,穷人却凄凉不堪。 可惜辜负了大好时光,国家和家庭都没有希望了。 天下最无能,古今无双,无双,我寄语纨绔富贵,莫效仿这孩子的模样。 贾宝玉是一块“假玉”,也是一块“真顽石”,他本是大黄山青更峰下的一块顽石,是一个未经世人雕琢的“蠢物”,所以他一种未经雕琢的暴力美学,有着世间最美的天真和纯真,他就像孙兴哲一样,不受一切规则的束缚,反抗一切世俗的束缚。红楼里最矛盾的就是宝钗。区别于两人天然的“玉”和“簪子”是精美的人工雕刻器物,是符合这个世界标准的人造美女。 表面上,她是“等待及时飞翔”的宝钗,是“称颂人才、贤人”职位的候选人,是来养活整个薛家的宝钗,但另一方面手上,她是翩翩蝴蝶的宝钗,是为宝玉绣肚兜的宝钗,她是“晶雪山贵人”的宝钗,但她也是“好风送我去”青云实力”宝钗,她是一个表面生活在世界,内心却出自世界的宝钗。 儒家与道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既有区别,也有相似之处。 这里我只比较两者。 这两方面人生观的异同,参考《红楼梦》详细解释。 我相信世界需要各种各样的人和不同的价值观。 生世与入世并无分别,道儒亦无分别。 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 每个人都有存在的价值,也正是因为百家之争,这个世界才有可能。 只要我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价值观,不给别人带来负面影响,不强迫别人接受我们的价值观,只要我觉得自己在这个价值观下是最舒服的状态,那就足够。 这就是我说的。 我们追求的无非是一种“自洽”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