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道德经》有40多个英文译本。 除了《圣经》之外,没有其他书籍受到如此关注。
在孔子的名声远播西方之前,西方的少数批评家和学者就已经研究过老子,并对他给予高度评价。 老子的《道德经》或《老子》长期以来一直是翻译成外文最多的中文书籍,其中英文译本40本,德文译本9本。
孔子是“仁”的典型人物,道家圣人——老子是“智、深、智”的代表。 这是公元前136年汉武帝尊儒之前中国学者所表达的观点。
儒家和道家的区别在公元前136年以后就明显区分了。 官员尊孔子,文人墨客尊老庄。 然而,作家、诗人一旦戴上高帽子,就会走上公开崇孔、暗学老庄的道路。
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儒家崇尚理、十性十性、修身; 道家持相反观点,更喜欢自然和直觉; 它喜欢抵抗外界的事物,而且似乎总是站在高地,所以更有吸引力。 代表这两种典型思想的人是崇尚礼法的孔子和喜欢抵制外在事物的自然主义者老子。
如果不是汉武帝“废除诸子百家,独尊儒术”,将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变成了统治思想; 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老子的生平事迹细节很难查清,甚至连他的确切生卒日期都没有留下。 司马迁在《史记》写他的传记时,他想不通。 他只是罗列了几个可能与老子有关的传奇人物,最后还得写出“老子,隐君子”之类的东西。 现今流传于世的《老子》一书,保存了老子春秋时期的一些思想,一直流传到战国时期才最终成书。
老子生活的时代,正是社会大变革即将来临的前夜。 他属于王朝中央,心胸宽广、敏感。 消极方面讨论了奴隶制即将崩溃的现实。
老子首先提出了“道”的最高哲学概念,把它作为世界万物生成的总本源和变化的一般规律。 为了凸显“道”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他极力用神秘、遥远、深不可测来形容。 他这样形容“道”:“见而不见”,“听而不闻”,“奋斗而不见”,“迎而不见头,其次是后”,然后它就诞生了,主宰一切,永恒且永恒。 老子“道”概念的引入,说明古代人的思维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人们摆脱了对个体、局部事物的有限认识,上升到对世界普遍、普遍的整体认识。 但他对“道”的描述显然带有唯心主义倾向。
老子还提出,“道”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反者道之力”,即一切事物都有正反对立和转化。 他不仅看到了存在与不存在、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低、前与后等无处不在的对立,而且还看到了它们之间的转化。 如:“善会成为奇迹,善会成为怪物”、“祸福所在,福祸所在”。 但他对事物运动中矛盾的认识并不是为了推动事物的发展,而是引出“用弱者之道”的否定原则来指导人员。 因为他看到繁荣之后必然走向衰落,所以他说:“强者必衰,此谓不道德,已然不道德了。” 也就是说,刻意提升事物的强弱,并不符合道理,因为这无疑会加剧事物的衰落。 相反,水是最柔软的,但却坚不可摧。 因此,事物应始终保持在弱势、屈辱的位置,避免事物强则老、盛则亡的不良结局。
对于一个人来说,老子劝人要过简单自然的生活,避免暴力和贪图金钱和权力。 他认为,人不应该改变世界,而应该尊重世界。 闲暇时工作,是一个国家最好、最明智的政策; 许多法律被写入法律书籍,许多法律被颁布,或者试图以残酷的方式执行旧法律,这只会让事情变得复杂。 政府实行高税收和发动战争的贪婪计划是违背道德哲学精神的。
老子的思想后来被封建统治者称为“王南面之术”,因为他说“欲弱则必强,欲灭则强,欲弱则必强”。想要夺走它,就必须强化它;想要夺走它,就必须强化它;想要夺走它,就必须坚守它。” 这些话成为后世统治者玩弄阴谋诡计的秘诀和教诲,统治者可以从中学习到有利于自己统治的策略。
如果我们想对老子思想做进一步的研究,最好的办法就是与庄子合作研究。 毕竟庄子是他的弟子,也是道教最伟大的代表人物。 我们从《庄子》书中选取了十精十花。 虽然存在差异,但其要点几乎相同。 这样一来,就不难理解老子思想的含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