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蓝道家思想网

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仁是什么

道家核心思想追求是_道家核心思想是什么_道家思想的核心/

 

  图片来自网络

  儒家思想中的“仁”是什么?

   “仁”是儒家最基本的社会伦理范畴,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其他的礼、义、廉、耻、孝、兄弟、忠、信等等,都是围绕着仁。 三纲五常是儒家所倡导的基本社会伦理原则。 ,而“仁”是五个常任理事国之首。 因此,要了解儒家思想,首先要了解儒家思想中“仁”的基本含义。

   “仁”的本义是亲和力,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友爱。 《说文解字》仁就是亲近。 孔子明确指出:仁者爱人。 儒家认为用“仁”来处理伦理社会关系,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友善,而孝道是“仁”的基础。

  在孔子看来,人应当友善于公,亲近有德的人(《论语·学而》)。 孟子进一步阐述了“仁”,认为“仁”是人性,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孟子曰:“人皆有恻隐之心。” “慈悲之心,是人仁的开始。” 他还说:“如果没有慈悲之心,就不是人。” 将“仁”提升到人性的高度。

   道家思想的核心_道家核心思想追求是_道家核心思想是什么/

  墨子肖像图片来源于网络

   “仁”是人类最基本的美德。 只有仁者才能客观公正,喜欢真正的善人,憎恨真正的恶人(《论语:仁》)。

  不仁慈的人不会长期处于贫穷或幸福的生活中。 他们会因为长期贫困而铤而走险、肆意妄为; )。

   “仁”是一个人的内在品格。 只有表里一致,才能称为“仁”。 孔子认为,阿谀奉承人的人,很少有仁德。 一个人如果与外表不符,没有仁爱之心,那么即使遵守礼仪,也是肤浅的,没有意义的。

  善良是修身养性的关键。 一个人只要立志培养自己的善良,就不会做坏事。 一个人如果没有了仁,就不能成为君子。 君子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仁义。 孔子认为,仁比生命更宝贵:有志向和仁爱的人,不能因为生存而牺牲仁。 当生命与仁发生冲突时,他宁可自杀也能成仁。

  善良对于人们的健康和长寿也至关重要。 一个人如果有仁心,那么他的肢体动作就会得体、有节制,情志、情绪就会节制,而不损害自己的仁慈本性和高尚情操。 故有“仁者长寿”之说。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仁”学说,将“仁”从个人修身提升到治国理政。 他提出“仁政”理念,强调“以人为本”、“以德执政”。 作为统治者,他宽厚地对待人民,使人民富裕起来。 应该说,孟子的“仁政”思想即使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具有进步意义。

   道家核心思想是什么_道家思想的核心_道家核心思想追求是/

  如何做到“仁慈”

  孔子认为,“仁”虽然崇高,但并不难实现。 他说:仁离我们还远吗? 如果我们一心追求仁,自然就会有仁。 《论语》记载,颜渊、仲弓、子贡、樊迟、司马牛等弟子向老师请教如何培养个人仁爱。 孔子在问答中与弟子们讨论了很多具体的方法。

  弟子颜渊问孔子:怎样才能做到“仁”呢? 孔子回答说:克制私欲,使言行合于礼(克制自己,回归礼法)。 能不能“仁”取决于你自己,与别人无关。 颜渊又问:具体怎么做? 孔子回答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 孔子并没有告诉颜渊在这里应该做什么,而是告诉他求仁不能违背礼法(礼、德、法)。

  孔子在回答弟子仲弓时说:“参加社会活动要像会见贵宾一样严肃,管理人民要像参加祭祀一样认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力争做到确保社会上或家里没有人怨恨你。 。 孔子在这里提到“仁”应该是端庄、庄重,应该是忠诚、宽容,换位思考,避免产生怨恨。

  孔子的弟子繁迟问孔子:怎样才能“仁”呢? 孔子回答说:做在别人前面困难的事情,在别人后面得到收获。 宋代范仲淹概括为:先忧天下之忧,后喜天下之乐。

  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你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就必须让别人立足。 如果你想自己的事业繁荣,你也必须让别人繁荣。 明确指出人们应该互相帮助。

  孔子在回答司马牛时说:有仁德的人谨慎说话。 孔子在回答子张时说:在社会上,如果能谦虚、宽厚、诚实、聪明、仁慈,就可以说是“仁”了。 孔子认为,刚强、坚韧、朴素、谨慎的品格与“仁”非常接近。

  孔子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弟子有不同的方法,但他始终教导学生要谦虚谨慎,诚实朴素,友善助人,恪守礼仪。

  在孟子看来,“仁”虽然意味着爱人,但这种友谊应该遵循亲亲的人性。 应从亲近自己的亲人开始,即“亲亲为仁”。 这是通过爱亲戚进一步实现的。 “老老的和别人一样老,年轻的和别人一样年轻”。 这就是达到“仁”。

   道家核心思想是什么_道家核心思想追求是_道家思想的核心/

  老子出关图片来自网络

  其他学派对“仁”的批评

  同时期的墨家、道家、法家并不认同儒家的“仁”观。

  墨子主张:“天下人皆相亲,强者不附弱,大众不抢寡,富者不欺贫,贵者不辱卑者,奸人不欺人​​”。愚蠢的人。” 他主张“兼爱”,不分亲疏,不分异同。 。 儒家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有差别的,所以“仁”也必须根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有程度的不同。 孟子认为“仁”是性,是人心。 人的感情包括爱自己的亲人。 要求所有人无论远近都平等地被爱,这不符合人性。 因此,孟子主张把爱自己延伸到别人,把爱亲人延伸到爱别人。 这与墨家的“兼爱”不同。 其实,墨家的“兼爱”无分别是美好的,但实现起来却很难。

  老子认为:“天地不仁”。 天地对待一切生命一视同仁,不干涉万物的本质,让万物按照自己的习性自然生长。 “大道废时,有仁义;智慧起时,有大伪;六亲不和时,有孝仁;国家混乱时,有忠臣。 ” 仁义是抛弃天地大道的产物。 儒家的“仁”是人为的道德规范,是有为的,不符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地固有规律。 ”。

  庄子认为,人性是自然的。 儒家的“仁”不是人性所固有的,而是对人性的一种约束。 “爱人”、“利人”都是出于仁义,但愿意为仁义牺牲的人却很少。 虽少,但利用仁义谋利的人却不少。 而且,仁义是虚伪的,会成为贪婪的统治者维持统治的工具。 庄子提出“至仁者无亲”,认为仁德高尚的人平等对待万物,不分亲疏,否定了儒家的差别仁学说。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从富国强兵的角度批判了“仁”。 他认为商末,周文王行仁义,天下归于周; 春秋时期,徐偃王奉行仁义,被楚国所灭。 仁义适用于古而不适用于现代,先王的仁义不利于治理国家。

  客观地讲,老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的分析和批评是比较中肯的。 自汉武帝刘彻时代起,儒家的“仁”思想就被封建帝王​​以宣扬“仁政”为名,用来掩盖暴政,以“仁”为教义。是麻痹人民、愚弄人民、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但必须承认,“仁”对社会伦理关系仍然具有积极作用。 我们现在研究“仁”,必须把传统儒家“仁”的理念注入时代精神,丰富其内涵。 我们决不能忽视过去。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 玉桥逍遥擅长中国古典文学,对诸子百家、诗词音乐都有一定的了解。 今后我会系统地写一些关于国学的文字,献给想系统了解国学的朋友。 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上一篇上一篇:略论道家管理思想.doc

下一篇下一篇:道学自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