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蓝道家思想网

略论道家管理思想.doc

略论道家管理思想。 专业名称:行政管理。 准考证号码:081709400112。联系电话:*********18。 略论道家治国思想:在梳理道家治国著作的基础上,提出了道家治国理论。 管理心理学主要方面:“无为”的管理原则、辩证的管理策略、清正廉洁的领导品质、讲究知人知己的人力资源理论、知人善任的决策思想善于利用人群的智慧,以及抓住机遇的时间管理意识。 关键词:《老子》、管理心理学、道家思想。 古代道家管理心理学思想是中国管理思想遗产中的宝贵内容。 就古代而言,《老子》及后来的道教经典被视为经典,统治者非常注重向其学习治理技术。 每当战事平息,“静”“无为”的道家管理智慧就显得格外受人看重。 道家管理心理学已深深融入中国古代管理智慧之中,是其中最值得珍惜的部分。 对于道家管理思想的研究,目前的研究普遍集中于先秦时期的老子管理思想,先秦以后的研究相对薄弱。 如何准确把握道家管理心理学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脉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道家管理心理学主要关注道教(道教)对如何治理国家的阐述。 从历史发展来看,先秦时期是道家管理心理学的奠基时期。 老、庄是先秦道教的主要代表。 他们提出了“无为”的最高管理原则,其丰富的辩证思想内容构成了独特的管理策略。 此外,还从领导心理学和人性管理心理学方面提出了基本的思想观点。

 

  汉魏时期是道家管理心理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时期。 与先秦时期相比,汉魏道家对人的管理心理、领导心理、信息、决策、时间等相关管理心理学问题进行了更为具体、全面的论述。这一时期的道家经典《淮南子》和道家经典《太平经》《抱朴子》等也蕴含着丰富的管理心理思想。 汉魏以后,道家作为一个主要的学术流派,并没有形成独立而强大的社会思潮,也没有产生任何属于该流派的伟大思想家或学者。 但道家管理心理学思想并没有被湮没,而是余韵犹存,并与儒家、兵家、法家管理思想进一步融合。 唐宋明清统治者的治理策略中都包含了道家管理心理学的运用。 从先秦到明清,道家管理心理学思想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无为”的管理原则 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是宇宙万物形成的终极根源。 ‘有物混杂,先于天地而生。 寂静荒凉,独立而不变,行行无险,她可以为天下之母。 我不知道她的名字。 这个词叫做“道”。 “无物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无为”是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有为与无为的总和。 不是什么都不做。 人类必须效法天道。 对于管理者而言,“无为”是指人们顺应自然、自觉遵守客观规律的管理行为过程。 道家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无为”达到“有为”的管理效果。

  相反,如果人不顺应自然,而凭自己的主观意志去违背自然、强迫自己,那就只能干扰、阻碍道的自然运行,导致失败。 “无为”是老派道家管理哲学的最高原则。 其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首先,“无为”是一条普遍适用于任何管理过程的原则,无论是政治管理、经济管理、军事管理还是社会文化。 管理,道教之外没有任何办法可以反对法律法规。 人们认为,国家权力制定的管理人民的法律、法规越多,人们回避和利用这些法律、法规的手段就越多,国家约束人民的刑罚就越严厉,人民的权力也就越强。人们的抵抗。 社会将变得更加混乱和不稳定。 “其政有谨而其民乏”、“法盛而盗贼多”、“民不畏权”、“民不畏死,何惧死” 。 道教也反对以礼义作为治国的手段。 他们认为,以德礼治国,与以政刑治国一样有前途。 他们猛烈攻击“礼之人,薄忠则乱”、“大道毁而仁义”。 他们认为,要使国家安定,民风淳朴,最好是“解圣弃学”、“绝仁弃学”。 第二个原则“无为”适用于每个人,但首先它是对上层统治者特别是君主的要求。《老子》非常强调统治者和领导者本身的能动作用。这是与流行的儒家草衍论一致,很可能是受这种儒家观点影响的结果。但儒家所说的领导作用是以德领导人民,即用领导者自身良好的道德修养来影响人民。领导人将人民转化为善行。

  按照《老子》的说法,这就是带领人民做某事。 《老子》也很重视领导者的能动性作用,但却是带领人民无所事事。 第三,“无为”作为宏观管理原则,是指国家对私人活动(特别是经济活动)采取不干预和最低限度干预的态度,即自由放任的态度。 然而,老派道家提倡无为,这并不是为了充分发挥私人活力和积极性,而是尽可能地减少私人活力和积极性。 老子的理想是“小国寡民”。 他说:“国小人少,无用的工具不用而用”。 使人民即使死也不远走; 舆论虽然有好,但是没有什么可利用的; 虽有兵,无事可顾; 鸡犬之声可闻,人到老死不相往来。”“无为”是道家管理哲学的最高准则,其管理心理学有以下三层含义:一、 “无为”可以减少管理的心理抵触,只有用“无为”来治理,才能让下属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管理要求,避免产生问题。老子认为,你以智慧征服世界,别人就会以智慧回应;如果你以实力为出发点,别人就会以实力回应。“智慧一出,虚伪就大了。” ”(《老子·十八章》)。第二,“无为”可以减少冲突。道家认为,利益的过度诱惑会导致相互争斗。管理者既要满足下属的合理需求,又要防止贪婪导致他们老子主张“圣人有腹无目”(《老子十二章》),主张生活简朴,反对追求声色之乐。管理者应“无为”,“清心”。少欲”,即不宜提供过多的利益,有利于管理。

  第三,“无为”在于充分发挥组织的作用,避免管理者的主观干扰。 老子有句名言:“治大国如烹小鲜”(《老子六十章》)。 组织架构建立后,要明确各自的职责分工,充分发挥作用。 管理者应适当超然,避免主观、武断决策,不干预日常管理工作。 俗话说:“成事后,人称我自然”(《老子·十七章》)。 从“无为”的最高原则,衍生出以下管理原则: 一是“静”。 管理活动要合乎道性,首先要沉着、稳重地处事,克服急躁、急躁、看不到方向和机会就不采取行动的缺点; 而一旦看到合适的时机,我们就会坚定不移地采取行动,不会轻易改变。 “静为天下之正”、“吾喜静而民自正”、“重为轻之本,静为躁之治”。 “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句话以极其简洁、生动的语言流露出来,确立了普遍适用的管理原则; 其管理的单位范围越大、人员越多、情况越复杂。 管理工作更需要冷静、稳健、有条理。 下面的混乱是局部的,上面的混乱就会造成全局的混乱。 二是“小欲”。 《老子》认为,过度的欲望和放纵必须采取各种手段来获得欲望的满足,这意味着经济、技术、文化、政治、军事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问题。 君主或统治者的过度欲望和放纵,必然导致赋税和徭役的增加,这本身就是国家权力的积极结果。 同时,也会激起民众的反抗和反抗,使整个社会陷入混乱和不安定之中。 相当。

  《老子》把“无欲”作为实现无为之治的前提,主张“见朴、怀朴、少私、少欲”、“若不欲清静,则无欲无求”。世界将自行决定”。 三是“下”“人”。 《老子》从古代历史,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剧烈的社会变迁中认识到:“贵者以贱为本,高者为本”。 因此,《老子》提出了统治者和领导者“下民”的管理思想,强调“欲服务民,必言下,欲领导民”。 ,你必须把他们抛在身后。” 他还用百川归海来比喻,“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是因为它的善行”。 “向下”。 四是“愚人”。 《老子》认为,人的智慧的发展,必然使人类社会远离原始的自然状态,必然使人更加倾向于有所为,以无为而治越来越困难。 实现。 因此,它主张要实行无为之治,就必须“愚民”,并宣称“古之善者,不识民,则愚”(知应知之)。 ,并且不知道不应该知道的事情)。 2、辩证的管理策略 道家的辩证思想非常丰富。 有与无并存,退为进之基础,欲夺为古代经营策略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子》认为,事物是运动的,对立矛盾双方在斗争中按一定条件转化为对立面,强与弱、大与小、先与后、刚与软……都是如此。 《老子》把这种认识概括为“逆道运动”。 《老子》认为“弱胜强,柔胜强,天下无人不知,无人能行”。 他将此概括为“弱用论”,并说“弱者用道”。

  《老子》中的“弱用论”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悲者胜”——弱胜强的基本条件。 《老子》中所说的“哀”有双重含义; 悲伤和怜悯,或者愤慨和同情。 前者是指战争的弱方、全军、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悲愤交加,共同对抗强敌的入侵,与敌人同仇敌忾; 后者是指得到了共同中立国家和人民(包括敌国反对战争的人民)的广泛同情,也指的是“孟子”所说的“得之者,得之者”。道将得到许多帮助。” 为了创造这些条件,《老子》主张:要对群众进行国内教育,使国家军民充分认识自己所进行的战争的意义,痛恨敌人的残酷和不公正,从而树立坚强的决心和决心。信心; 同时,要开展艰巨的组织工作,动员前线和后方一切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对外,要广泛开展宣传工作和外交联络工作,寻求多方支持和帮助,联系友好国家,分化瓦解敌人。 只有这样,才能把“最悲惨的胜利”从一种可能的情况变成现实的情况。 第二,“以正义治国”——以弱胜强的基础。 要想打胜仗,首先要做好内部治理,增强实力,比如各级将领和军事干部的选拔、培养、考察,军队的招募、组建、训练等。士兵、武器和其他军需物资的准备,以及整个国家政治经济条件的改善等等。这些治国治军的任务提前完成得越充分,战斗力就越强。是。 这就是《孙子》中所说的:“战前立于不败之地”,或者说是《老子》中的“不死之位”。

  这些治国治军的任务,一定要干得非常认真、踏实、细致。 这正是《老子》所说的“以义治国”。 《老子》对“以义治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 不仅要求大而难的事必须非常认真、谨慎地去做,而且小事、小事、看似简单、容易的事也不能马虎。 “图难于易,而胜于详。天下之难事,必以易事之事;天下之大事,必以详事之事。” ,从一步开始。” 只有“慎终如始,谨慎开始”,一切工作才能避免“成功的最后一刻失败”。 您如何看待老子的“有为”与“无为”? 第三步是制敌——以弱胜强的战略战术。 《老子》中的“弱用”思想,不仅要求“以义治国”,还要求“用兵奇”,即从敌后出动。 待敌所造的原则。 有用兵之言,不敢为主行事。 客,不敢进一寸,退一寸。”这里的“主”是指先攻,“客”是指后者应战或防守。防守不是坚守阵地,拼尽全力。 《老子》用“退君”的比喻来说明,退时,可以大步撤退,以便将敌人远远甩在身后,等敌人实力减弱,再转而反击。“风不长,雨不止。” 谁对此负责? 天地。 天地不能长久,人又如何?攻击愈强,动静愈大,败愈愈快。我保存蓄力,敌人疲惫耗尽,平衡逐渐改变。双方兵力相辅相成,可以反击并击败敌人。

  中国古代兵法书中所说的“避其锋,攻其懒”就是指的这种情况。 等待敌人弱点暴露后再发起反击。 当敌人最初集中强大兵力攻击敌人时,其弱点很难被发现和攻击。 但当敌进我退,敌军长期失控、急于应战时,弱点就很容易暴露。 《老子》不仅主张先攻后退,以待敌人暴露弱点,而且主张利用各种策略,制造各种假象来欺骗敌人,鼓励敌人暴露弱点。 它把这种策略称为“暮”术:这种“暮”术的特点是:削弱、消耗或攻击敌人并夺取敌人的阵地,先向其示弱,或故意给予其优势,诱导之。做出错误的判断,轻举妄动,加速暴露弱点,然后措手不及。 给予致命一击。 “先发制人”和“事后打击”。 “无为”和“弱用”理论是《老子》道家管理哲学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 “无为”论包括人们的管理活动必须符合道的原则。 自然(实际上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能按照主观意愿任意或强行行事; 领导者或管理者必须以身作则,不能盲目依靠强制手段进行管理; 管理者在进行管理活动时必须谨慎、冷静、坚定,不能轻举妄动、频繁变动、日夜更迭等,这些都是管理活动中必须遵循的一些普遍的管理原则。 “弱用论”包括强与弱的相互转化。 对于弱者来说,内部同仇敌忾、外部得到帮助,是弱者战胜强者的基本条件; “以义治国”,努力增强自身实力,是弱胜强的基础; “出奇用兵”就是运用灵活机动的战术。 战略战术是以弱胜强、以弱胜强、以弱胜强、以弱制敌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