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世界】黄老论道教起源及其在古代政治中的作用和地位(点击观看视频节目)
今天,从地形图上可以看出,我国西有喜马拉雅山,东、南有广阔的海洋,北有寒带。 在这些自然条件的保护下,中华文明得以延续至今。 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解决了温饱之后,文化才得以萌芽。 与人类祖先智人的栖息地非洲相比,中华文明无疑是幸运的,因此我们有历史证据,甚至有文字记载。
人只有在吃饱喝足之后才有时间思考,否则永远会入不敷出。 这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是一样的。 相传,三皇时代,燧人生火,伏羲创造文字,神农耕种。 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皇帝伏羲制风镐,观星象为“河图”,意为银河图,创立了八卦学说,故又称伏羲八卦。
命理占卜的经典《三变》,其中《归藏》《连山》也是三皇时期皇帝所著的经典。 “归藏”以坤卦得名,“连山”以艮卦为首,“周易”据说出自周代周文王姬昌的著作。 史书《周礼》记载:其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经中诸卦皆八卦,其余皆卦。都是六十又四。 也就是说,这三本书都是以八卦为基础的,合起来就是六十四卦。
公元前2600年左右,五帝之首黄帝提倡五谷种植,开始制造衣服、船车,制定音乐节奏,编纂了《黄帝内经》。 农牧业带来了物质丰富,养生之道开始传播。
文明初期,祖先也从母系转向父系,但与印度文明不同的是,他们因外族入侵和物质匮乏而引发战争,形成奴隶制,演化出强大的阶级制度。
中华文明资源丰富,有足够的资源在和平时期发展文化。 因此,我们的祖先对自然的崇拜多于对祭祀的崇拜。 这就是为什么中华文明的奴隶制早在公元前700年左右就结束了。
也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文明的发展到达了瓶颈,需要“境界”的突破,当时的文人也感受到了。 于是,思想理论纷纷提出,后人称之为“百家争鸣”。 后期,以老子、孔子、墨子为代表的道家、儒家、墨家逐渐成为主流,最终以汉武帝实行“推明孔、镇百家”而告终。
但你可能忽略了,这个时期持续了500多年。 难道都是“百家争鸣”? 当然,其实并不是秦国崛起后,“道教”就成为主流思想,《道德经》当时也广为流传。
老子姓李,名尔,字丹。 生于春秋时期,不详。 他曾担任(东)周史官(即正史),以博学着称。 春秋末年,天下动荡。 老子弃官归隐。 当他骑着青牛西行过函谷关时,受到关灵尹喜的邀请,留宿在那里。
“道教”的想法并不是凭空出现的。 它起源于“自然崇拜”,因此与黄帝有着密切的关系,后人也称“道教”为“黄老学说”。 黄指的是“黄帝”,主要体现在修身、风水、炼丹、医学等方面,而老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哲学方面。
东周衰落,七国崛起,天子失势,诸王称雄。 百家争鸣之际,吴国攻打越国,越王勾践夫妇沦为奴隶。 他们为吴王赶马、养马三年,终于赢得了吴王的信任,被释放回国。 越王勾践回国后,采纳了“黄老论”思想,采取了十年团圆、十年教训的长远方略。 最终勾践灭掉了吴国。
然而,齐国的姜姓、鲁氏被田氏取代,新的官职急需一种思维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据史料记载,田氏原为陈国人,所以采用了陈国人李耳所著的《道德经》,因为在黄老理论中,黄帝首先,田氏也是黄帝的后裔,取代了卢氏成为王。 不粗鲁。 后来齐国的学术机构“稷下书院”也教授“道学”,培养了许多学者。 不久,齐国国力强盛。
战国后期,齐旻王军事上咄咄逼人,迷恋丰功伟业,逐渐疏远了黄老学说的继承者。 当时秦国丞相吕不韦趁机招揽,这些学者后来编撰了《吕氏春秋》。 繁荣出现,统一世界的基础奠定了。
然而秦始皇掌权后,拔掉吕不韦的根基,重新启用法家,并在全国强行推行,以致出现了“焚书坑儒”的政策,最后秦二世灭亡。
汉高祖刘邦出身于农民家庭。 其文学虽浅,却深谙黄老“盟法、省禁”之说。 经过多年的战争,这一政策得到了一致支持。 当时全国上下,从皇帝到百姓,都信奉“道教”。
此后的时间里,各个学术领域稳步发展,并在这一时期融合发展。 汉武帝刘彻即位时,受到热爱黄老教义的刘邦正妻窦漪房和太后王敖的压迫,导致他对道教的抵制。 加之儒教已成潮流,刘彻掌权后彻底转向道教。 儒。
但政治上的黄老论并没有完全消失。 后来的历史上,唐玄宗、朱元璋、康熙等皇帝都重新运用了道教。 如果你仔细分析,你会发现,运用“道家”思想后,国家将进入盛世时期,“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康熙盛世》等都有“道教”思想的作用。 有人这样概括:“道家为治世,佛家为乱世,两者过渡者为儒家。”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道教”贯穿于整个中华文明。 它是最早与政治结合的哲学思想,所以它一定影响了后来的其他学派。 例如,“法家”与“道家”有着很大的渊源。 甚至可以说是“道家”的一个分支,因为“法家”的“道”、“礼”、“法”、“势”都是黄老学说首先提出的。
儒家思想在仁、礼、刑、德等方面也吸收了“道家”的许多思想。 真正意义上的“纯粹”儒家只有王莽。 也正是因为王莽,后来的明朝帝王们往往采取“外表儒学,内用黄老”的治理方式。
文化传承领袖司马迁受其父司马谈的影响,也认同道家思想。 他曾说过:“道家讲的是无为,或无为而行,其实修行容易,其言难解,其术以虚无为基础,循规蹈矩。” 而司马迁《史记》进一步影响了后世学者。 这就是为什么道教思想看似没有流传开来,实则早已深入人心的原因。
说了这么多,“道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世间万物的本源是“道”。 道不是神,不是人,也不是物体。 道就是道。 探究“道”的意义就是实践,所以道家宣扬“道法自然”,从而衍生出无为、宁静、不争、中庸等理念。
进而可以得出结论:“道教”其实是无神论的。 这里的“神”是指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婆罗门教中的神。 后来,说到我国的神仙话题就不得不提到“道教”的另一个有影响力的分支“道教”,而与“道教”相关的老庄思想将在下一期介绍。
与佛教的“空”相比,道家思考“有与无”,两者齐头并进。 唯物主义思想使佛教能够看透实体、抛弃实体、走向虚无。 而道家看透了实体之后,抓住了实体,变得平静了。 这是两者的本质区别,也是两种做法的区别。
好了,这个问题就结束了。 下一期将为大家带来“道家”视频。 如果您对此感兴趣,可以关注我,也可以在评论中进行友好讨论。 我是混沌。 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