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礼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 其政治主要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 孔子“君以礼待臣,臣事君以忠”,孟子“民为上,国次之,王为次”,荀子“ “从道而不王,从义而不从父,此为人之大行”,是儒家政治的代表性命题。
在现实政治问题上,儒家要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承担义务。 理论上,被统治者有权反抗不异常承担义务的统治者。 “仁政易行”主张分清“不能”与“不做”的区别,即“不做”与“不能做”的区别。 而其“没有永久的财产,因为没有恒心”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在国际政治方面,儒家主张“中夷之分”。 华夷与华夷的区分,在古代促进了先进文化在中原的传播,但在近代却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障碍。
2、法家是纯粹功利主义的思想体系,其核心内容主要是针对君主如何加强统治。 该学派否定世袭贵族的自然等级继承,认为“圣人只能强国而不遵规矩,只能惠民而不遵礼”。 (《史记6.1商君列传》)在他们的政治实践中,他赏农战,毁诗书,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主张依法治国。 比如,有所谓“法”、“术”、“权”:法是法制,治国是严刑峻法。 有功者重赏,有过错者严惩; 技能是权力技能,国王必须懂得用政治手段对付政治对手以维持权力; 权力就是权威,君主必须维护自己的权威才能控制下属。
战国时期,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他总结法家诸学说,认为“法”、“术”、“力”三者缺一不可,必须相互配合使用。 他还吸收了儒家荀子的学说,认为人性本恶,不仅对于普通人来说,对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是如此。
3、道家思想与法家思想正好相反。 道家主张顺其自然,认为法(法与法不同)(法如物理,而法是人为的)是对人类的束缚,必须彻底抛弃; 法家 他主张用法律来惩罚人,认为人类是顽固的,应该用权威来统治世界。
道教虽有流派之别,但大旨相同:以“道”为根本,自然无为。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 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过:“有物混杂,先于天地而生。寂静!孤独!独立而不变化,行而无危,可以为天地之母。我为天地之母。”土。我不知道它的名字,但我给它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称之为道。” (《老子》第二十五章)老子提出“道”是宇宙的本源,是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这一观点得到了后来各道家的支持,成为道家最基本的核心。各学派对“道”的理解存在一定差异,但在中国哲学史上,首次用“道”的概念来探讨世界万物的本源,开创了“道”的传统。在中国讨论形而上学,这是道教的杰出贡献之一。
“道”与万物的关系,静态地讲,“道”是一切人和万物共存的最终保证,是最高的价值,是价值的最终源泉。 从动力学上来说,道是秩序及其驱动力的凝结结构,是“创造”或“创造力”,是万物得以再生、延续、转化和发展的实现原理。 道家认为,天地万物的形态虽不同,但本源相同。 所谓“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因此,人们应该充分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让宇宙万物“自足”。 个人与社会也存在共生关系。 修道不仅要“救己”,更要“救人”,以各种适当的方式服务于天下的共同利益。
“无为”被道家认为是“道”的重要特征之一。 它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指没有深思熟虑、没有目的的行动。 “无为而治的人,会像舜吗?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只要尊重自己,面向南方。” (舜帝不是无为而治吗?他做了什么?他只是保持自己的尊严,使人们面朝南方恭敬。)道家认识到任何有目的的行动都可能偏离行动本身。 “六亲不和,必有孝善”。 (当我们提倡孝顺和谐的时候,家庭成员本身就已经不诚实、不和了,否则就不需要这些了。) 表达类似观点的句子在道家著作中随处可见。 可见的。 根据所处理的问题,“无为”的态度既可以用于政治,也可以用于修身。 在坚持“无为”本质的前提下,道家通常赋予“无为”更丰富的内涵。
道家认为生命的价值比外在的东西更重要,主要是名利。 老子强调,统治者必须重视身体(这个身体应该称为“身”),不能迷恋名利。 从那时起,各种思想流派都提出了贬低(而不是沉迷于)身体之上的事物的观点。 庄子和列子将“内圣”的概念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一个原则没有改变,那就是他们的著作都是以讲清真相为目的。 顺序的目的是:仁礼、无为、重罚、因果(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