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史载,孔子问道于老子的时候,老子对他说了一些圣人平时应当怎样对待事情,但是并没有对他说什么才是真正的道。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孔子主张有为,与老子主张无为有很大差异,所以老子才不告诉他道的真正的道。所以最后临出函谷关时,将五千言《道德经》告诉了与道相契合并且喜欢道的关尹子。
其实,一个人真正认识到了道之后,会发现,道并非是固定不变的某种东西。它是随着一切环境,随着一切变化而变化的。但是人们一旦认识到什么是道之后,就会对它生出一种执著,从而无法契合道的本意。
因为一个人的思维习惯,一旦认识到什么是道之后,就会固定的认为,道是这样的,或者道是那样的。但是当道发生变化之后,你的认识,却是一种假象。在道家看来,一旦你的心落到具体的事物当中去,或者落到外在的假象当中,你的修道之心,就没有着落之处,从而无法再提升自己的境界。
举个很实际的例子。在久远以前,伏羲发现了道,他就用一些符号表示出来,这些符号,就是八卦图。但是那个时候不叫做道,叫做“象”。也就是天象、事物的表现的意思。当人们知道了天象中存在的意义之后,就死守着这种天象的规则,不愿意放弃,从而成为了一种执著。但是这种规则,却是在不停变化的。
比如最早的出行,是以双脚走路来完成的。到了后来,出行坐马车,然后有了汽车,再然后有了飞机等等。也就是说,外界的不停变化,出行的方式以及各种规则,也在相应地发生变化。但是在人们头脑中的概念,如果还停留在以双脚出行,就很可能达不到很多相应的目的了。
老子看到了这一点,为了打破人们对道产生的这种固有认识,就告诉人们“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你只有不断地去改变,你才能从各种道的表现状态中,真正认识到它,并去符合它,或者是运用它。由此,你才能真正让自己的境界,达到质的改变。
所以,真正的道,是不可说的。因为一旦说出来,当人们产生了习惯认识之后,就会按照固定的思维方式,去行事。但是这与真正的修道,需要不断地提升境界,就相差甚远了。
除了第一章中的“道可道,非常道”之外,在《道德经》第十五章中,老子也指出了道不可说的原因,我们一起来看看。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什么是“为道”呢?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修道。而且这种修道,并不是普通的人所修的那种方式,而是真正认识到真正的大道以后,能够运用自如。
很多人将这里的“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说成是某种修道有成就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认识不能说它是错误的。但是它里面的真正意思是,当你真正认识到道的之后,你会发现,道是玄妙的,从任何方面,都有它的展现。你无法从一个角度去认识它的全部。
甚至作为同一个道来说,在任何方面都有它的展现。所以站在某一个角度去剖析它,去解说它,都是不对的。
这里举个粗浅的例子,就好比钱,几乎在任何方面,它都能起到作用。或直接或间接地,都能看到钱的影子。钱可以换书,可以换种子,可以换衣服,可以换食物。但是,你不能说钱就是书,就是种子,就是衣服,或者就是食物。因为它们之间有个转换的过程。并且,钱就是钱,不是的任何东西。
那么,到底什么是道呢?在老子看来,道是深不可测的,一个普通人绝对无法认识到它的全貌。所以才说道是“
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但是,通过举各种例子,能让你明白其中所存在的道。所以又说:“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