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论文题目:略论儒道的互补性及其现代意义 就读院校:政治与行政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完成日期:2013年4月3日 推荐并入选中文摘要儒家思想二本以上千年道教在社会思想文化中占有正宗的主导地位,是政治、教育、道德领域的指导思想; 道家主张自然无为,与社会现实保持一定距离。 它具有隐士和浪漫主义的风格,但对社会文化产生了负面影响。 它对生活的各个层面都产生深远的影响。林语堂说:“道家和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个侧面。” 对儒道思想的研究历来倾向于独立分析二者的意义和影响。 本文重点探讨儒家与道家的关系。 研究儒道互补本身的价值,在分析整理文献资料的过程中把握儒道互补的本质,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2、理解和思考两者互补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儒道相辅相成、人类文化返璞归真、现代意义、推荐选文、摘 要 儒家思想在两千多年文化的社会思想中具有真实性和统治性,是政治领域的指导思想、教育和道德; 道教崇尚自然,与社会现实保持一定距离,隐士
3.浪漫主义风格,但却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林语堂说:“道家和儒家两面都是中国人的灵魂”。 历来对儒家思想的研究更倾向于独立分析两者的意义和作用
4.本文重点讨论与道家思想、儒家思想相辅相成的关系的研究本身的价值,在文献分析和资料整理的过程中抓住了余相疗法的本质,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明白,一个
5.d思考两者的现代意义是相辅相成的。 关键词:现代意义上的儒家人文互补艺术 推荐精选内容 一、儒家与道家的比较 (一)儒家的基本特征 (二)道家 儒家与道家的基本特征 (三)儒家与道家的比较 2.历史儒道互补性的由来(一)战国时期(二)魏晋时期(三)宋明时期三、儒道互补性的深入分析(一)儒道互补性儒道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表达(2)儒道思想的互补性是形成中国人性格的深层基因。 四、儒道互补的现代意义(一)对近代的贡献
六、现代生态社会的真正建立(二)唤醒现代中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三)解开现代人的精神困惑五、参考文献六、致谢推荐选文略论儒道互补性及其现代性意义 一、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比较 (一)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 儒家思想,又称儒家学说或孔子学说,是由孔子创立并逐渐发展成为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思想体系。中国。 学校。 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四个字:“仁”。 “仁”是指人文伦理文化,以人为中心,以宫廷伦理为基础,形成仁礼之学。 “成成”就是教书成善,重视修养教育,注重后天性情的变化。儒家对于宇宙中的各种现象都有自己的解释,认为世间的各种道德礼仪也源自宇宙形而上的自然法则。 人们只要践行这些道德礼仪,就能达到天人合一。
7、儒家主张积极的对待世事的态度,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及“内圣外王”的最高境界。 (二)道教思想的基本特征 道教思想起源于春秋末期的老子。 道教主张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家思想以其对宇宙、社会、人生的独特理解,在哲学思想中呈现出永恒的价值和生命力。 “道”是道家思想中最重要的范畴。 道家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基础,也是主宰、控制天地万物和人类的总规律和法则。 道教的基本特征是“返朴归真”。 道教认为,人性本善,社会本态是和谐的。 社会文化的发展,使人失去了自然的纯真。 只有回归自然,人性才能纯洁和谐,社会才能和平。 道教主张超越世俗的物欲,提倡淡泊名利、俭朴寡言的生活态度。 (三)儒道思想
8、比较 儒家和道家都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始祖《易经》演变而来。 它们可以说是同源,但在发展过程中却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在天人关系上,儒家强调人的作用,所以人必须帮助天行其道; 道教强调天的作用,所以必须遵循天道。 在社会关系上,儒家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周代以男性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伦理文化。 它尊重祖先,以孝道为基础,强调男尊女卑,表现出鲜明的男性文化特征; 道教更多地保留了古代母系氏族文化的遗风,更加平等、原始。 在社会理想方面,孔子主张重建周礼; 老子主张回到更古老的“小国寡民”时代。 经牟宗三推荐,牟宗三(1909-1995),字李中,山东栖霞人。 祖籍湖北省公安县。 他是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 据王先生介绍,春秋时期“
9.“周礼累坏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出现了数百种思想流派。 儒家思想以“仁”来完善周礼,以期振兴周礼。 道家批判周礼是为了让人性自由发展。 。 他们的理论不同,但都追求人性的健康,希望建立一个没有战争、压迫和苦难的合理社会。 他们的最终目标是相同的。 二、儒道互补的历史渊源 (一)儒道互补 儒道与儒家的渊源都源于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夏商周文化。 它们都是建立在发达的农业文明和理性智慧基础上的学说。 儒家的世俗哲学与道家的超然意识形成了一种张力,这些张力相互冲突、制约、互补,共同推动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 儒家和道家之所以能够相辅相成,是因为它们既有明显的不同,又有对应的关系。 这种差异有时是齐头并进的。 它们并不矛盾,有时甚至是相辅相成的。
10.有时相反的事物是相辅相成的。 从发展趋势来看,前期相互诟病的要素较多,后期相互补充的要素较多,且数量不断增加。 孔孟之后的儒家继续吸收道家的自然主义和超然精神,但始终保持着儒家的伦理精神。 老庄之后的道家逐渐肯定了正常的人伦之道,但仍然保留了以自然为本的基本精神。 因此,虽然两个流派相辅相成,但却从来没有统一过,因为两个流派的核心理念不同,而且都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并且具有很大的稳定性。 (二)儒道互补的三个重要历史时期。 1、战国时期儒道第一次大规模、深层次的相互影响和互补,发生在战国中后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中。 这一时期,道教在政治伦理思想上吸收了儒家的仁义学说和礼文化。道教接受儒家的仁义礼伦理学说,主要体现在
11、目前黄老学的代表作有《黄帝四经》、《慎子》、《管子仲》。 由于儒家思想的补充作用,道家思想开辟了广阔的政治伦理空间,使其与现实政治需要更加紧密结合,更容易直接运用到政治实践中。 儒家孟子、荀子、《易传》、《活学》、《中庸》在哲学上接受了道家的宇宙论和理论思想。 这一时期,道家哲学对儒家思想进行了补充,对儒家思想本身的发展非常重要。 由于这种互补作用,从孔子到薛庸,早期儒家在宇宙论、自然观、认识论等哲学思想方面可以说是从无到有,并呈现出逐渐丰富的趋势。 因此,可以说,战国儒学由于道家哲学思想的引入和吸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早期儒学的面貌,为宋明儒学的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 P133-1
12、34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2、魏晋时期,魏晋玄学被世人称为新道家。 它的“新”也是接受儒家思想,而且是更深层次的接受儒家思想。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何彦、王弼、郭象等,都十分推崇《周易》、《论语》、《老子》、《庄子》等儒道经典。 他们讨论的中心理论问题是“有”与“无”的关系、“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哲学表达。 “存在”指现实世界,主要指当时的宗教社会; “无”指的是超越的本体论,它在人性中的表现就是自然的本真。 一方面,玄学家肯定明教的“存在”和价值; 另一方面,他们认为“有”必须建立在“无”的基础上,这意味着明教必须建立在自然的真实性之上。王弼提出“凡欲之者,必以无所抵消”。 见王弼注《老子命》四十章
13、标题将儒家的世俗精神和道家的超然意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郭象论述“内圣外王之道”,内圣“不玄应,唯随其感”。 同时,他也是一位外王:“身披黄屋,佩戴玉玺”,“游历山水,共享民政”。 这样的得道之人,“虽在庙之上,其心与山林无异”。 见郭象《庄子》注。 郭象主张用道家哲学提升精神境界,用儒家礼仪和社会占卜。 由此可见,正是儒道的互补才造就了玄学的理念和精神。 三、宋明时期 宋明时期的道教是儒家哲学理论的顶峰,被称为新儒学,包括程朱理学和鲁王心学。 宋明时期的道教继承和发展了先秦、汉魏时期的儒家思想。 在“道”最高理念的指导下,建立了以理或心为本体的哲学体系,使儒家超越了以往的方法论层面,具有形而上的意义。 .宋明新儒学的兴起是由于道教和佛教的大规模吸收
14、两家人的思想是密不可分的。 关于宋明理学中儒释道的关系,人们很容易忽视宋明理学中儒道思想互补的方面。 在道佛两派中,儒家对道家思想的进一步引进和吸收对于重建儒家新体系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宋明学者的研究共同探讨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深厚基础、儒道的互补性。 佛教传入中国初期,是借助道家思想传播的。 它通过阐明玄学而立足,并逐渐繁荣。 道教思想日益向佛教渗透,因此道教与佛教在学术理论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后来的佛教禅宗研究多采用道家哲学和人生观。 因此,宋明理学对禅宗的吸收,在某些方面可以看作是道家思想对儒家思想的反映。 禅宗作为一种中介关系,是道家补充儒家思想的重要途径。 总之,儒道思想的互补性使得理学在宋明时期得到了重建。
15、新系统主渠道。 也可以说,在中国封建社会晚期逐渐建立起来的儒释道互补的文化结构中,儒道的融合和互补是最重要的方面。 如上所述,道教对早期儒学的影响主要来自黄老之学,而道教对后期儒学的影响则主要来自老庄之学。 由于儒家和道家早期所表现和代表的文化方向各自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文化传统,这两种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形成了一种相互补充、相互对立的内部互补机制,共同形成了长期共存。 因此,两种思想始终没有统一。 任何一个丰富而悠久的民族的文化传统,都会在历史的传承中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 这就是儒家和道家思想与中国文化的互补性。 它不仅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要内容,而且塑造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气质。 三
16、深入剖析儒道的互补性。 就儒家和道家而言,道家是他们共同阐释的一个范畴,在各自的思想体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核心地位和作用。 老子说:“道可以是道,但又不是道。” 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本,也是一切存在变化、创造和毁灭的本质领导者。 相反,道本身的这种自然运动表现为世界上所有现象的普遍运动。 一切事物通过现象显现,都是从其根源而生,最终又回到根源,回归根源。 于无忌。 因此,可以说,道不仅是万物之母,而且是万物存在过程中一切变化的法则。 从这个角度来看,“道”是老子思想中世界现象的本体论。 天道作为一个本质概念,作为人事合理性的最终依据,确实包含在孔子的思想中。
17、本质规定不仅在自然界中呈现其合理性,而且将这种终极合理性作为本质规定赋予人类。 仁不仅是人性的集中表现,也是人性的本质。 天道的集中体现、人性的实践和天道的感悟在过程上是相同的。 孔子曾说过:“君子本乎其本,道本本而生。孝顺弟弟,是仁的根本!” 参见《论语·学而篇》(一)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体现。 儒家入世的传统表现出强烈的进取精神,主张参与社会,承担责任,绝不做旁观者。 《周易》中有“刚健正气”、“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说法。 《论语》推崇“仁者以己,死者为已”的人生态度。 孟子提倡“富不可淫,穷不可移,强不可屈”的阳刚精神。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座右铭是张载在《孟子》中写的“为天”。北宋。
18、“地立心,立生民命,传承历代圣人绝学,造万世太平”,展现了贯通古今、具有胸怀宇宙,慈悲天人。 同时,儒家也讲刚柔相济、阴阳相辅,但仍然是用刚柔相济。 主要是用刚柔来控。 道教则相反。 其“返璞归真”的传统主要体现了女性柔美、谦虚的精神。 老子说:“弱者胜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他推崇水和德的美德,这种美德是以弱小、不对抗、顺应自然为宗旨的,属于女性智慧,可以弥补男性文化刚柔相济的缺点。”道家思想培养了一批有志之士,他们成为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道家思想培养了一批社会生活的隐士或旁观者批判者,增加了社会自我调节的能力。哲学是阴阳哲学,正如《易传》所说:“一阴一阳。”这就是道,道有阳阴二重性,主道是自强。
19、德与德的结合,是刚柔相济,是阴阳相辅。 (二)儒道互补是形成中国人性格的深层基因。 儒家思想具有务实精神,其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世界和平。 注重今生的事业和道德修养。 道家思想更关注人类的精神世界。 它希望将人类的精神从世俗的日常生活中解放出来,以宇宙的视角来看待世界。 儒道思想的这种互补转化,形成了中国人的性格。 儒家和道家思想并不是独立影响中国国民性格的形成。 这种情况从根本上体现了儒道互补的特点。 冯友兰认为,中国哲学明显具有“入世又出世”、“最理想化又最现实化”的特点。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道家精神和孔子精神是中国人思想的影子
20、中国民族生命所依赖的“阳”两极,共同构成了“中国灵魂的两面”。 儒道文化的互补形成了独特的人格形态,它是一个民族大多数人性格结构的基本核心,是一个民族的社会性格,影响着该民族的共同认识和价值观。 “入世”与“出世”的有效融合,进退自如,形成了中国人积极进取精神、重视家庭伦理、重视情感精神生活的性格基因。四、儒道互补的现代意义(一)有利于真正建立现代生态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利益与自然利益相统一的真正平等和谐的统一体社会实践充分表明,过去“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是
21、这是典型的吃祖宗饭、断子孙道的不负责任的愚蠢行为。 教训是极其惨痛的,代价是极其昂贵的。 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不能再走过去的老路了。 必须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必须注重生态经济建设,努力实现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 “天人合一”是儒家和道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共同观点。 这种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也占据着主流地位。 儒家和道家对和谐世界有着共同的认同,但对于如何实现社会和谐却有不同的看法:儒家重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积极参与世界来实现和谐。孔孟主张德治、仁政、王政,主张礼、乐、忠、恕的中庸之道,即发展为人的教育。
22、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社会和谐。 这对于现代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道教强调道法自然,认为只有回归自然、回归本真,人类才能达到和谐。 这里的自然指的是事情就是这样,顺其自然,也就是顺其自然。 儒家和道家的天人合一理念强调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和谐统一。 它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当今社会也能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唤醒现代中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当今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思想和思潮的融合,导致很多人对民族国家的认识出现偏差。 特立独行者很难接受各种社会变化。儒家、道家思想绝不只是某些思想家和精英所写的书本、理论、思辨体系和道德文章。 它已经从文化思想内化到心理学中。
23.不仅极大地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认识和知识,而且影响着人们的信念,形成内在心理结构的一部分。 儒道两派,一追求圣人,一尊圣人无仁。 他们在追求理想人格上截然相反。 然而,在士人的社会角色转变中,无论是为官还是隐士,儒家积极修养齐治平的世俗精神与道家的平和精神是相契合的。 时刻在一起的自由自在的态度,为士人提供了一种进退得当的和谐心态。 儒道思想在同一个体或整个民族群体精神上的融合,是真正意义上的互补。 在这样一个包罗万象的思想体系中,任何新的思想都可以在交流的兴奋中被吸收并产生新的共鸣。 例如,佛教在晋朝时期传入中国,就被吸收到当时士人的思想体系中。 它融合了中国儒家伦理思想和道家回归自然的思想,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宗佛教。 这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儒家和道家
24、这种外向、开放的品质,使中国的文化格局具有包容性,使中华民族精神豁达、豁达。 这为当代人们信仰方式的多元化、自由化、个性化提供了基础。 (3)解决现代人的心理困惑。 据美国精神病学分类统计,20世纪50年代精神疾病只有112种,1968年有163种,1980年有224种,到1994年已经有374种。 精神科医生表示,精神疾病无处不在。 如果说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每10人就有1人患有精神疾病,那么到了21世纪,已经达到了每2人就有1人患有精神疾病的地步。 媒体也不断报道中国人的精神疾病。 新华社记者从中华医学会获悉,如果仍保守估计,全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数量已达1亿多人。
25.这确实很可怕,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周围有很多精神疾病患者,而我们的一些日常生活经历似乎也证实了这个说法。 除了病态的精神问题外,未被国人重视的心理问题也困扰着当今社会。 或多或少的心理和精神问题几乎已经成为现代人的通病。 这不禁让我们感到困惑,为什么在一个科技发达的世界呢? 现代社会怎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心理问题呢? 严重的精神问题源于病态的生存状态和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观。 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个体具有独立的人格、开拓精神和创新动力。 但由于我们长期接受儒家群体价值观和道德价值观的影响,在个体的社会性中增加了对人的个性和独立价值观的关注。 后来逐渐弱化,认为个体的价值只能在群体中找到。
26、只有在群体的关系中才能被认识和实现; 现实生活中,很多个体一旦脱离群体就失去了价值支撑,不知道自己的意义,甚至感到茫然。 当前过度追求主流价值观,比如公务员考试热的现象就源于这种想法。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唤醒了人们的独立意识,要求承认个人利益和独立性。 然而,传统的群体观念将个体固定在某个群体中,无法保障独立个体的合法自由。 事实上,如何正确看待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是现代社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对此,儒道思想的互补价值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儒家主张积极参与世界,尽可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他们崇尚进取的人生道路。 但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为现代文明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27、社会进步的艰难和曲折,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思考。 We lack mental preparation or do not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s that may be caused by human beings in the process of continuous progress and the distortion and harm to human nature itself, and fail to raise Solution. In this regard, Taoist figures represented by Laozi and Zhuangzhuang have unique insights, which is why Laozi's status is higher in the world. They foresaw these phenomena we have today very early and put forward the principle of naturalism. , use the method of returning to nature to avoid, overcome and correct various problems that occur in modern people. Taoism advocates that human society should continuously return to its original heart and maintain harmony and tranquility. The key to making society harmonious and stable is to purify the human mind and return human nature to its original nature.The true nature and truth of the human self should always be the starting point for progress in lif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in life should not be at the expense of losing natural harmony and true self, but should be constantly improved.
28. Perform this kind of harmonious movement of returning to the original and returning to nature. Look back often and remind yourself not to deviate too far.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avoid and reduce the harm caused by alienation and enable society and life to develop healthily. The complementarity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allows people to face the world and this rapidly changing society more clearly. On the basis of Confucian utilitarianism and Taoist natural detachment, it can alleviate the mental pressure of modern people without deviating from the track of rationality. Recommended selected references: 1 Feng Youlan. A Brief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M.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1985. 2 Zhang Dainian. The Position of Taoism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J. Taoist Cultural Studies, (6). 3 Tu Yangjun, Guo Yongyu. On the Chinese The Complementarity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in Personality J. Journal of 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 2012.12. (1) 4 Bai Xi. The Different Ways of Confucius and Taoism and the Complementarity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J.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200
29, 0, (37).5 Zhao Jihui. On the main structure and pattern of Chinese culture based on the complementarity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J. 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1994, (23).6 Wu Chongqing. On the complementarity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J. Philosophical Research, 1993, (1).7 Wu Lib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collective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complementarity J. Philosophical Research, 2010, (10) 8 An Jimin. On the complementarity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J. Learning Forum, 2007. (23) 9 Mou Zhongjian, Lin Xiumao. On the Complementarity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J.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98, (4) Acknowledgments This paper was completed under the careful guidance of the teacher. As an excellent and experienced teacher with rich philosophical knowledge and teaching experience, she patiently guided and helped me throughout the entire thesis preparation and writing process, put forward strict requirements, and guided me to continuously broaden my ideas. , answered my questions and solved my doubts, so that during this precious time, I not only increased my knowledge, broadened my horizons, exercised my mentality, but also cultivated good philosophical thinking habit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spirit. Here,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most sincere gratitude to my instructor! When the thesis was about to be completed, I couldn't calm down for a long time. From the beginning of topic selection to the smooth completion of the thesis, countless respectable teachers, classmates, and friends gave me countless help. I would like to thank all the teacher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ajor for giving me rich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all aspects of care and help. At the same time, I would also like to thank all my classmates. It is because of your support and companionship that I can have a rich four-year college life. Please accept my sincere thanks here! Finally, I would also like to thank my parents who worked hard to bring me up. Thank you!Recommended selections (Note: It can be edited and downloaded. If there is anything inappropriate, please correct me, thank you!) Recommended sele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