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晓波读书。 今天让我们一起继续阅读《中国哲学简史》。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新道家和形而上学,以及新道家的理性主义和自由主义。
在中国古代,道家和儒家发展到公元3、4世纪,共同衍生出一个新学派。 他们的主要研究方向偏向于神学或形而上学。 我们称之为“新道教”。 《易传》玄学部分与道家两部经典《老子》、《庄子》并称为思辨哲学的三大经典,合称“三玄”。 玄意为微妙、神秘。
《老子》说:“玄妙更玄妙,千奇百怪之门。” 新道教继承了道教的这种思想,故称“新道教”。
01
说到新道教,就不得不说郭象和项修了。 他们都死于公元 310 年左右,出生日期不详。 他们一起重新注释了《庄子》,称为《庄子注解》,是历史上伟大的思想著作之一。 项修、郭象对老庄的道家思想进行了多次修正。 第一个更正是道真的什么都不是。 老庄也说无,但他们说无无名,就是说,老庄认为道不是物,不能有名。 但相国却评价说,道是真无,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在”。 项、郭认为万物皆自生,谓之“个体化”。
该理论认为万物并非由任何创造者创造,而是事物之间没有关系。 关系是存在的,而且这些关系是必要的。 一切都需要其他一切,但一切都为自己而存在,而不是为其他任何事物而存在。 在相国看来,物体之间的关系就像两支联军之间的关系。 每支军队都为自己的国家而战,同时又帮助了另一支军队,一支军队的胜利必然影响另一支军队。
宇宙中存在的任何事物都需要整个宇宙的存在作为必要条件,但它的存在并不是由其他任何事物直接引起的。 只要有一定的条件或情况出现,就必然会产生一定的事物。 但这并不是说它们是由任何单个创作者或个人制作的。 换句话说,事物是由一般条件引起的,而不是由任何其他特定事物引起的。
02
向果认为,宇宙和社会在不断变化,人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一个时代好的制度和道德,在另一个时代未必好。 社会因势而变,情势在变,制度和道德也应随之而变。
这种世界在变化的思想,也是《易传》的主要思想。 事物要想尽善尽美,保持完美的状态,就必须在适当的位置、限度和时间进行操作。 也就是说,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人的天性是想得太多,贪得无厌。 《易传》和《老子》都说过分是大恶。
《易传》六十四卦的次序排列也系统化了三个学说:
1、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形成了一个连续的自然序列链;
2、在进化中,每一事物都包含着自己的否定;
3、在进化的过程中,“物是无穷”。
《易传》和《老子》都认为,要想胜,就要注意不要胜过大; 为了避免丢失东西,必须添加与之相反的东西。 他们也同意谦逊是一种美德。
向、郭还重新诠释了先秦道家的天人观、有为观和无为观。 当社会形势发生变化时,新的制度和道德就会自行产生。 让他们自己发展,也就是顺天顺自然。 它什么都不做。 反对他们,坚持不合时宜的旧制度、旧道德,即人为、人为,即有为。 一个人在他的活动中允许他的自然能力充分和自由地发展是无为,反之亦然。
03
新道教与道教对圣人的看法也略有不同。 老子和庄子都反对社会上普遍认为的那种圣人。 在先秦道教文学中,圣人有两种含义。 一个是德行圆满的人,一个是博学多才的人。 老、庄攻击知识,所以也攻击后一种圣人。 不过相国并没有反对那些圣人。 他们反对那些试图模仿圣徒的人。 认为模仿无用、无果、有害。 唯一合理的生活方式就是“让我走”,即修“无为”。
如果一个人真的能够“放过我”,也就是说,他已经懂得了“物以类聚”,即万物平等的道理,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看万物,他就已经有了登上了圣人之路。 在《庄子·物之均等》中,强调了这种无差别论,特别是没有对错之别。
一个人如果能够超越事物的差异,就可以享受到绝对的自由和绝对的幸福,就像《庄子·逍遥游》中所描述的那样。 这篇文章提到了大鹏和小鸟。 相国注曰:“若知其性,虽大鹏不自尊于小鸟,小鸟虽不羡天池,而荣与愿也绰绰有余。 故,虽小大不同,皆大欢喜。”,也就是说,在森林中穿梭的小鸟,不必羡慕在天池飞翔的大鹏,因为它们都有着同样的快乐。
但他们的幸福只是相对的幸福。 如果某物仅在其有限的范围内享受自己,那么它的乐趣也必须是有限的。 所以庄子讲述了这些故事背后的故事,讲述了一个真正独立的人超越有限而与无限合而为一,从而享受无限和绝对幸福的故事。 因为他超越有限而与无限相同,所以他是“非我”。 因为他顺从事物的本性,让万物自得其乐,所以他是“被动的”。 因为他与不能命名的道合而为一,所以他是“无名的”。
一个独立的人应该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看到自己与他人的区别,忘记自己和他的对立面,万物在自己的范围内自得其乐,而独立的人却没有功劳和名声。 《庄子·逍遥游》说真正独立的人“乘天地之正气,防六气之变,以游无穷”。
在相国的体系中,“道”才是真正的“无”。 在这个体系中,“天”或“天地”是最重要的概念。 天是万物的总称,是万物的总和。 站在天的角度看万物,与天合一,就是超越万物,超越万物的差异。 用新道家的话说就是“超象”。
04
新道家分为两个思潮,一个是以向、郭为代表的“理门派”,一个是以“情门派”为代表的。 两者有什么区别?
在《庄子·庄子》中,项修、郭象对人有超越物异之心、“舍彼而生”的人,作出了理论上的解释。 这种性格正是中国人所说的“风流男”的精髓所在。
快乐是什么意思? 它包含浪漫主义和一些自由的含义。 公元5世纪左右的魏晋时期,刘义卿撰文,刘俊在《世说新语》中作注,描述当时的社会风气以“淡”为主。 ,书中记载了许多光族,清晰而生动地描述了当时3、4世纪所追求的“风流”文化。 前面我们提到,历史上的儒家和道家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西方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而道家包含“仙”的思想是主要原因之一。 一,当然,这里的浪漫更多的是指无拘无束的情感。
汉朝和晋朝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两个不同的朝代,而且在社会、政治和文化特征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他们在文学、艺术和生活态度上也有着不同的风格。 汉人的风格庄重、威严,晋人的风格洒脱、典雅。 优雅,也有“风流”之意。
在道家思想著作《列子》和《杨朱》中,分析了“外”和“内”。 《杨竹》中所说的法治,相当于相国所说的。 所谓域外,就相当于相国所说的跟从别人。 人活着就该放过我,不该服从别人。 也就是说,人应该按照自己的理性或冲动去生活,而不应该服从当时的风俗道德。 公元3、4世纪常用的词应该是“自然”,而不是“名教”。 这一切正是新道家的思想。 以象、郭为代表的道家主要宗派中,强调从理、从命; 而主流情调派则强调放开自由,随冲动而活。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博阅读”或分享给您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