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传承人物之体玄先生潘师正能否为我们揭示其修行奥秘
在南北朝至唐初的佛教与本土道教激烈冲突的背景下,茅山上清宗扮演了关键角色。从陶弘景到王远知,再到潘师正,这一代代宗师不仅保全了道教生存之路,还使其成为国教。潘师正(586—684),字子真,以孝闻名于世,其父曾官通州刺史,母善言名理,口授《道德经》给他。隋大业年间,被刘爱道器重并拜为门下,受王远知隐诀及符箓后,与刘爱道居嵩山二十余年。潘师正以薛荔绳床为寝、青松涧水为食,与世绝。
唐高宗对其礼重,并请作符书,但潘师正辞让。在调露元年的第二次召见中,他的简朴生活深感皇帝叹异。此后,他被赐建崇唐观和精思院,并改嵩阳观为奉天宫。他还被赐诗,并有特定的称呼,每次诏书都带有他的姓名。
永隆二年,在东都金阙亭的一次召见中,高宗询问三洞七真的奥义,而潘师正详尽回答。此后,他被封“天师”,在太子府第建宏道神坛,在老君寿宫建元元观。这段问答记录成《道门经法相承次序》,影响深远。
尽管受到尊宠,但潘师正仍保持谦逊,不愿意惊扰灵岳。他最终在永淳元年去世时,说自己是“终身净也”,云气覆庭而羽化升天。当时已是九十八岁,被追赠太中大夫谥号体玄先生。他培养了一批优秀弟子,如韦法昭、司马承祯等,对盛唐时期的道教发展产生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