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人物有谁体玄先生潘师正
在南北朝至唐初的时期,佛教的兴起引发了与本土道教的激烈冲突。茅山上清宗作为这场冲突中的关键力量,其宗师们如何应对这一挑战?从陶弘景到王远知,再到潘师正,这一代代宗师是如何影响着道教命运的?
潘师正(586—684),字子真,是贝州宗城(今河北广宗县)人。他的父亲曾在隋朝官至通州刺史,而他的母亲鲁氏则善于讲述《道德经》,甚至口授给他学习。少年丧母后,潘师正就在墓侧建造了一座庐宇,以其孝顺而闻名。
在隋大业年间,茅山上清道士刘爱道见到了潘师正,并被他深深地感动。他认为潘师正是能够担当起弘扬道教大业的人物,因此劝说他去拜访王远知。这次拜访对于潘师正来说是一次转折点,他不仅学到了许多隐秘之术,还得到了王远知的大力支持和认可。
随后,潘師正與劉愛道遂迁居嵩山双泉顶,隐居於逍遥谷。他以薛荔绳床为寝处、青松涧水为食,从此与世隔绝。在嵩山,他潜心修炼达二十余年。
唐高宗对他的敬仰日益增长,在多次召见中,对他的礼遇也越来越隆重。当时太常献奏新乐曲供高宗御赐诗歌,而高宗特意为他改名为《祈仙》、《望仙》、《翘仙》,并亲笔题额。此外,他还受封“天師”,并在太子府第设立宏道神坛和元元观,以纪念这位伟大的修行者。
尽管受到尊宠,但 潘師正在自己的生活方式上始终保持独立,不愿过分接近政治。他坚持以农夫之姿自居,说:“吾实无用,只是惊扰灵岳。”最终,在永淳元年六月十四日,他选择了沐浴告别尘世,当众书写青符置汤中曰:“终身净也”。不久之后,他就化作云雾升天,被追谥号体玄先生。
除了个人修行成就外,最重要的是 潺師前培养了一批优秀弟子,其中包括韦法昭、司马承祯、郭崇真、吴筠等人,他们都有所贡献,为盛唐时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