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道家药王之称仿佛他手中的草本就像生命的智慧用以治愈人们心灵的疾病
孙思邈,道教中以医术闻名的圣人,被后世尊称为“药王”。他的名字如同一缕清风,吹遍了中国古代医学的每一个角落。在道教宫观中,有专门供奉他的“药王殿”,而在民间,更有许多“药王庙”悄然存在。孙思邈不仅是一位精通医理、技艺高超的医学家,他还是一位德行高尚、重视养生的“真人”,活到了百岁以上,被后世誉为“神仙”。
他出生于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七年(公元541年),在贫穷的农民家庭中长大。由于身体孱弱,他常常生病,这使他对医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不仅聪明过人,而且有着极强的记忆力,每天能诵读千余字。十七岁时,他已是学问渊博,对《老子》、《庄子》及百家之说都有深入研究。
唐太宗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朝廷召请孙思邈担任国子博士,但他拒绝了,因为他预言五十年后会出现更大的圣人。当时,大将军扬坚辅政,将孙思邈征召为国子博士,但被拒绝。
随后,孙思邈隐居秦岭太白山中,继续研究道教经典和草本植物。他认为修炼要注重内功,而不是外表,因此选择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不与外界交往,只关注自己的修炼。在这段时间里,他总结前人的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的养生理论。
当全国瘟疫流行时,一些僧侣和道士利用机会骗取钱财。这时候,朝廷下令禁止僧、道游医治病,如果违者将予以惩罚。孙思邈得知这个消息后,便隐居五台山,以备未来救济人民。
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唐高宗命令许敬宗等人编写《新本草》,并请示孙思邈。此时,由于其卓越的地位和影响力,即使身处远方,也能通过书信参与到项目中来,最终,《新本草》的撰写完成,这部作品至今仍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国家药典。
此后的历史,我们知道,在特殊情况下,孙思邈还曾多次随着皇帝一起出游,并结识了一些当时著名的人物,如书法家宋令文、医药学家孟诜等。而卢照邻,即初唐四杰之一,也曾拜师学习于其手下。这一切,都证明了孙思迁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医学家的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大师级人物,其影响力远达千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