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方能无所不为南华真经注疏卷之六
德充於内,物应於外,外内玄合,信若符命而遗。其形骸也。鲁有兀者王驸,是一位残疾的学者,他虽然失去了一个脚,但他的心灵却更加虚空和忘怀,因此他冠以《德充符》作为篇首。
王驸的学生与孔子一样多,他们都是追随着王驸学习的人。这其中就包括了常季,他对王驸感到好奇,因为尽管王驸身体残缺,但他的心灵却是如此的完整和超脱。
常季曾问过孔子:“为什么会有像王驸这样的老师?他们跟从你一起游历鲁国。”孔子回答说:“我不是圣人,只是一个普通的人。而且,我在后面跟着,不曾真正参与到行动中去。如果能够尊敬我作为老师,那还能比得上那些不如我的人吗?”
常季对此感到困惑,便向孔子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如果我们没有教导和讨论,那又如何能达到道德上的完善呢?”孔子回答说:“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适合的道路,而不是盲目地模仿别人。”
接着,仲尼又进一步解释说:“这就是‘无为’的意思,即使我们没有做任何事情,也能够达到最终目标。正如山川河流永远在变动,却总是在保持它们本来的状态一样。”
然后仲尼再次强调了“无为”的重要性。他认为,“死生亦大矣”,即死亡和生命变化也是非常大的事,但是我们却不能与这些变化发生联系。“虽然天地覆盖一切,却仍然不会丢弃我们的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放手,让事情自然发展,而不需要担忧或控制。
最后,仲尼总结了这一系列观点,并指出“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即人们往往只看到自己的一面,却忽略了其他方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学会放下私人的偏见和执念,以一种超越个人的方式来看待世界,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心灵自由和平衡。